「多死社會」日本,悄然生變的葬禮和墓地情況

社會

小谷Midori [作者簡介]

在獨居老人每年死亡人數快速增長的今天,幫忙辦理葬禮的人手出現短缺,無主墓的方式也變得越來越多。筆者指出,祭奠活動已經出現光靠個人或家庭無法支撐的問題。

臺灣、瑞典的選擇:政府主導,社會協助

那麼海外的喪葬情況如何呢?比如在自古將家人、親屬、宗族(父系血緣群體)互助精神視為基本常理的臺灣,少子化、老齡化、長壽化和核心家庭化問題也在迅速加劇。導致家庭護理出現力不從心的局面,老年人孤立無援等新的社會問題開始暴露出來。

最近幾年,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高雄市等大城市,為了簡化葬禮和減輕葬禮費用負擔,出現了由市政府出面舉行的多人聯合葬禮。

就臺北市來說,從遺體搬運、入殮、遺體安放、舉行葬禮到入爐火葬,遺屬不需要承擔任何費用。據說經費來自於市民的捐助。2012年推出這種「聯合葬禮」制度之初,每周只有一天實施,全年葬禮數量僅有832次,而2017年改為每周實施三天後,增加到了1594次。

此外,申請者還將免費獲得墓地。臺灣各個地方政府推薦各種環保型的墓地形式,比如臺北就有樹葬、園林骨灰葬、海洋骨灰葬等選擇,全都免費。其中,海洋骨灰葬只能由政府主導實施,2017年3月到11月期間總共實施了9次,市政府方面派出了專用船隻。從火葬場到碼頭之間的迎來送往、出船費用、儀式費用全免。

瑞典的做法,是向國民徵收名為「墳墓安葬費(begravningsavgift)」的公積金,用於負擔葬禮和骨灰安置。所有國民共同負擔喪葬費用,而不是每個人為自己的葬禮繳存。

在斯德哥爾摩,這個公積金是從市民的工資中直接扣除的,而在其他地區,加入了瑞典國教會(路德宗會)的人每個月向教會繳納的會費中就包含了這筆喪葬費。雖然不同地區繳納的金額不同,教會規模也會影響繳納額,但任何人去世,都不需要負擔遺體搬運費、葬禮場地費、遺體安放費、火葬費。此外,還可以免費使用墓地25年。針對沒有加入國教的人(天主教徒、穆斯林、無宗教等),將直接從工資中扣除。

在日本,明明有親屬卻無人祭奠的死者和骨灰日益增多,已經成為了一個新的問題。祭奠需要具備死者和遺屬這兩方面的條件。一旦社會和家庭形態發生變化,祭奠活動自然也會隨之改變。祭奠已經不再是個人和家庭的問題,有必要將之作為整個社會的問題加以重新審視。

(2018年2月9日)

標題圖片:為了滿足那些沒有墓地,在自己家裡保存骨灰的人士的需求,誕生了各種各樣的服務。圖片是用紙箱加工成的室內墓(nippon.com編輯部,攝於2015年東京國際會展中心的「臨終產業展」)

關鍵詞

家庭 佛教 家人

小谷MidoriKOTANI Midori簡介與署名文章

銀髮生活文化研究所所長,任職於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2018年底資歷已超過25年。故鄉在大阪府,博士(人間科學),研究專長為生活規劃論、生死學、喪葬問題。除了在奈良女子大學、立教second stage大學擔任講師外,也在身延山大學、武藏野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近期著作《一個人的「終活」》(暫譯,2016年小學館新書)、《「孤身臨終」時代的喪葬事宜》(暫譯,2017年岩波新書)、《「亡1」 伴侶過世後的生活》(暫譯,2018年新潮社)等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