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死社會」日本,悄然生變的葬禮和墓地情況

社會

小谷Midori [作者簡介]

在獨居老人每年死亡人數快速增長的今天,幫忙辦理葬禮的人手出現短缺,無主墓的方式也變得越來越多。筆者指出,祭奠活動已經出現光靠個人或家庭無法支撐的問題。

葬禮趨向小規模化,甚至省略儀式

那麼,這20年間葬禮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首先是出席者越來越少。某家喪葬公司的調查顯示,1996年時,這家公司舉辦的葬禮平均有180名出席者,2005年時減少到了100人以下,到了2013年,平均就只有46人了。短短17年間銳減了四分之三。

在公正交易委員會2005年對全國喪葬業進行的調查中,67.8%的受訪企業表示,與五年前相比,「出席人數有所減少」,而在2016年的調查中,該比例達到了86.8%。

這其中的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死亡年齡的高齡化。過去,對於葬禮,無論去逝者家屬還是出席者,往往都很注重面子和人情世故,但如果去逝者的子女超過了60歲,已經退休,那麼工作關係上的出席者就會減少,小規模葬禮增多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其中,甚至有不舉行任何儀式,只是幾個遺屬留守一晚,然後就直接送去火葬的所謂「直葬」的例子。在前面提到的公正交易委員會2016年實施的調查中,26.2%的喪葬企業表示這種「直葬」形式越來越多。在喪葬企業實際處理的喪葬業務中,「直葬」在全國的佔比僅有5.5%,而在東京地區則已經佔到了近30%,不同地區的情況差異巨大。

「無主墓」的增加,骨灰安置方式多樣化

墳墓的變化也很顯著。近年來,草坪和鮮花環繞的公園墓地和種植樹木以代替墓碑的「樹葬墓地」等令人感覺清新明快的墓地越來越多。墓碑上不刻「某某家先祖代代之墓」,改刻「愛」「感謝」等詞語的墳墓、對墓碑造型精心設計的墳墓也越來越多。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上世紀90年代以後出現了一種新的傾向,那就是很多人都趁著身體好的時候由自己來挑選喜歡的墓地。

日本的墳墓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歷來都預設了由子孫繼承的前提,近年來,少子化、終身未婚人群增多和核心家庭化等因素,導致墳墓和祭掃活動的繼承難以維繫,長期無人祭掃的「無主墓」增多的現象變得日益突出。

還有人口流動激化的影響。隨著地方人口的不斷減少,無主墓增多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熊本縣和高松市的調查顯示,有近三成墳墓已經處於無主狀態。

為了便於管理,也有人選擇把遠方的祖先墳墓遷移到離家較近處(改葬)。同時,為了解決繼承問題,即使有後代,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和無親緣關係的人合葬的「合葬墓」,以及不設繼承前提的「永代供養墓」。另外,還有人覺得根本就不需要墳墓。將骨灰放在家裡,或者遵從相關規定撒在海裡或者山上,這些做法在法律上都不會產生問題。

下一頁: 臺灣、瑞典的選擇:政府主導,社會協助

關鍵詞

家庭 佛教 家人

小谷MidoriKOTANI Midori簡介與署名文章

銀髮生活文化研究所所長,任職於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2018年底資歷已超過25年。故鄉在大阪府,博士(人間科學),研究專長為生活規劃論、生死學、喪葬問題。除了在奈良女子大學、立教second stage大學擔任講師外,也在身延山大學、武藏野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近期著作《一個人的「終活」》(暫譯,2016年小學館新書)、《「孤身臨終」時代的喪葬事宜》(暫譯,2017年岩波新書)、《「亡1」 伴侶過世後的生活》(暫譯,2018年新潮社)等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