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鎮(New Towns)的現狀:被孤立的居民們
社會-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曾經年輕的一代,如今成為高齡、單身一族
在經濟快速成長時代,很多年輕人從農村移居到城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開始推進新市鎮(New Towns)建設。1963年制定的《新住宅城區開發法》(簡稱《新住法》)全面支持了新市鎮開發,不僅限於住宅、住宅用地的建設,還包括道路、公園、學校、醫院、商業設施等配套設施建設。以此法為依據,自治體等部門紛紛在丘陵地帶等郊外建造的新市鎮,全國共建了46處。據國土交通省製作的《全國新市鎮一覽》(*1)統計,規模在16公頃以上、1000住戶以上或計畫人口3000人以上的住宅區的開發,1955年以後達到約2000處。城市不斷擴大,新市鎮被相繼開發,大量的年輕人口湧入新市鎮,這一現象成為經濟高度成長時代的象徵。
如今這些新市鎮裡高齡單身人口持續增加。新市鎮開發當時,入住人口整體上比較平均,一般都是年輕的核家庭(由夫妻,或者夫妻加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譯註)。很多孩子是在新市鎮中長大的,上了小學、國中、高中,畢業後成人,隨後以進入大學、工作、結婚為契機,遷出了新市鎮。留在新市鎮的父母逐漸上了年紀。這裡的居民很多都屬於同一層年齡段,所以高齡化問題一下子全面發生。只有高齡夫婦的兩人家庭,由於一方去世,另一方便成為孤寡老人。
《朝日新聞》對 「新住法」下開發的46處新市鎮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其中有31處,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率高於全國平均的26.6%(據2015年人口普查)。觀察新市鎮中的高齡單身者的比率,發現高於全國平均比率11.1%的新市鎮達到27處。仙臺市的鶴之谷住宅區的比率為37.6%,神戶·明石市的明石舞子住宅區為25.3%,札幌市的紅葉臺住宅區為24%,共有7處超過20%(2017年12月3日『朝日新聞』早報)。
(*1) ^ 該新市鎮一覽中也包括一些並非基於「新住法」的民間開發商的土地區域規劃專案。開始於2013年。
重視隱私的設計思想也引發了孤立危險
住在新市鎮裡的人們由於逐漸上了年紀,並且變為單身,有了被孤立的危險。與社會關係的隔絕,讓他們常常處於經濟上困窘、健康難以維持、生活資訊缺乏的狀態,並帶來孤獨感和抑鬱情緒,有時甚至傷害到他們的人之尊嚴。在高齡單身居民增加的住宅區,如何防止孤立化尤其成為需要確實解決的課題。
新市鎮的開發立足於近代以後發展起來的獨特的住宅與城市設計理論。這種空間設計方式是造成孤立的原因。當初住宅設計的理論和實踐是將核家庭作為標準的,尤其重視保護其隱私。人類為了生存下去,需要建立一種與他人進行接觸,享受聊天樂趣的關係。當初的設計在考慮這一點時,是設想以各自的家庭為單位,在這樣的空間中產生並完成上述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關係。空間設計關注了家庭內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的構成以及隱私,但是在如何建立與其他家庭的關係這個方面,幾乎沒有給予考慮。在這種適合核家庭的封閉性很強的住宅中,住著逐漸老去的人們,如果家庭內沒有了可以說話的人,原本為了保護隱私而設計的空間,反而變成了加速孤立化的軀殼。
躲在自己家裡的老人越來越多。在經濟高度成長期建成的集合住宅區,大樓多為不帶電梯只有樓梯的5樓戶型。住在最高樓的高齡老人由於上下樓梯很困難,漸漸不再邁出家門。即使是每家為獨門獨院的住宅區,老人們也是默默獨居在空敞的房間裡,外出頻度減少的情況逐漸增加。老人在家中的狀況,從外邊是看不明白的。在丘陵地帶開發的項目,上下坡很多,這更成為妨礙高齡老人外出的重要原因。
近代城市規劃立足於將空間的功能進行分離和純化的分區規劃(zoning)方式。區分住家與工作場所的功能,在新市鎮特別注重住宅和相關生活設施。負責賺錢的男性到都市中心的辦公室去上班,新市鎮主要以適於母子生活為目的而設計住宅空間。其中大多都是根據「鄰里單位理論」,將以小學為中心的社區作為單位構建而成。每個社區周邊都有幹線公路環繞,社區內不設公路,還配備了公園、集會場所、店鋪等。當這種純化為「母子社區」功能的空間內高齡單身老人逐漸增多時,人們才意識到實際上這裡幾乎沒有他們的容身之地。尤其是男性,到了退休年齡,失去辦公室這個去處,卻在住宅區裡找不到自己新的歸宿。女性長時間生活在「母子社區」裡,還能與周圍的鄰居交上朋友,但男性就不同了,他們甚至連說話的對象都沒有。如此一來,找不到歸宿的高齡老人,躲在自己家裡閉門不出的傾向更加嚴重了。
超高齡社會的住宅區建設
高齡化、單身化不斷發展的新市鎮,我們應該怎樣來改建它呢?為了防止孤立化,我們已經開始了各種形式的嘗試。首先,需要努力將年輕一代號召回來,改善社區的年齡平衡。有的住宅區通過對住戶房屋的翻修,實施促進年輕家庭入住的專案。還有的住宅區將空置房屋改裝為共用公寓,以低廉租金出租給學生。這些努力並不能大幅度地改變社區的年齡構成。但是,哪怕年輕人有一點增加,都會給老年人占多數的生活社區帶來活力。沒有電梯的樓房的5樓,不適合老年人居住。但是,可以考慮開展一個項目,將其以低廉價格出租給年輕人。
引進年輕家庭的同時,在不斷增加的老年人之間建立互幫互助的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隨著高齡老人比例的增加,這個群體裡有從「相對年輕,身體狀況較好的高齡老人」到「年齡偏高,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情況會多種多樣。也有的住宅區以自治會為核心,嘗試建立起一種互助關係,譬如,65歲的「年輕老人」幫助85歲的老人扔垃圾、換電燈泡、買東西。
還有,增加老年人、單身人士的容身之所,是促進居民交流、防止閉門不出的有效手段。重要的是如何努力增加他們與家人之外的人們的接觸。單身人士原本除了自己之外也沒有其他家人。為了促進居民之間的交流,人們期望改善的並不是空間用途的純化,而是積極推進空間功能的複合化。
在某新市鎮中,NPO(非營利組織)在住宅樓的一樓開設了一家茶館,將咖啡和紅茶的價格控制得很低,藉此給很多老年人創建了聚會的場所。其實作為居民交流的設施,住宅區裡都有「集會所」。但是,這裡舉行的所謂集會,只限於明確定好日期和目的的正式聚會。而準備一些讓偶遇的人們可以輕鬆享受聊天樂趣的、各種形式的小空間,則能夠增加居民之間的非正式交流。譬如,在路邊設立品質優良且具備設計感的長椅,加上一個簡單的棚子。將空房改建成居民可以自由出入的沙龍。將建築底層改造為具有溫暖氣息的空間,放上桌子和長椅。這些辦法都是可以大範圍嘗試的。
新市鎮的開發接納了從地方移居到城市的年輕人,曾經支撐了日本經濟的高度成長。但是最終隨著社會的超高齡化進程,現在的新市鎮,需要的是更加具有複合功能的、能夠促進居民日常接觸、可以安定地生活在那裡的空間。不光是新市鎮,其實具有被孤立風險的住宅區還有很多。泡沫經濟時期開發的住宅區,有很多都是遠離城市中心的,在那些地方,想遷出卻沒有必要的資金能力的、低收入高齡老人的比例開始上升。正在急速增加的高樓公寓,原本其商品價值就是定位於與周邊地區的隔離,建造起重視安全性和隱私的、仿佛要塞一樣的空間。那裡的居民在數十年後也會變老,或成為單身,他們蟄居在自己房間裡,閉門不出的情形有可能逐漸增加。在超高齡社會,如何防止人們的孤立,如何讓住宅區存續下去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標題圖片:東京圈多摩新市鎮諏訪2丁目,住宅翻建工程即將開始,居民們聚在一起開告別會,共敘美好過去,暫時依依惜別(2011年7月23日,時事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