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鎮(New Towns)的現狀:被孤立的居民們

社會

平山洋介 [作者簡介]

半個多世紀前的經濟快速成長期,為了解決城市人口過於集中的問題,在大城市的郊外建設了一些「新市鎮( New Towns)」。曾經被稱為「理想居住地」的新市鎮,如今卻因高齡單身居住者引人注目。他們的孩子都獨立生活,夫婦中有一方業已過世,等待他們的只是「孤立」。為了不讓新市鎮居民與世隔離,我們需要做些什麼呢?

曾經年輕的一代,如今成為高齡、單身一族

在經濟快速成長時代,很多年輕人從農村移居到城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開始推進新市鎮(New Towns)建設。1963年制定的《新住宅城區開發法》(簡稱《新住法》)全面支持了新市鎮開發,不僅限於住宅、住宅用地的建設,還包括道路、公園、學校、醫院、商業設施等配套設施建設。以此法為依據,自治體等部門紛紛在丘陵地帶等郊外建造的新市鎮,全國共建了46處。據國土交通省製作的《全國新市鎮一覽》(*1)統計,規模在16公頃以上、1000住戶以上或計畫人口3000人以上的住宅區的開發,1955年以後達到約2000處。城市不斷擴大,新市鎮被相繼開發,大量的年輕人口湧入新市鎮,這一現象成為經濟高度成長時代的象徵。

如今這些新市鎮裡高齡單身人口持續增加。新市鎮開發當時,入住人口整體上比較平均,一般都是年輕的核家庭(由夫妻,或者夫妻加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譯註)。很多孩子是在新市鎮中長大的,上了小學、國中、高中,畢業後成人,隨後以進入大學、工作、結婚為契機,遷出了新市鎮。留在新市鎮的父母逐漸上了年紀。這裡的居民很多都屬於同一層年齡段,所以高齡化問題一下子全面發生。只有高齡夫婦的兩人家庭,由於一方去世,另一方便成為孤寡老人。

《朝日新聞》對 「新住法」下開發的46處新市鎮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其中有31處,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率高於全國平均的26.6%(據2015年人口普查)。觀察新市鎮中的高齡單身者的比率,發現高於全國平均比率11.1%的新市鎮達到27處。仙臺市的鶴之谷住宅區的比率為37.6%,神戶·明石市的明石舞子住宅區為25.3%,札幌市的紅葉臺住宅區為24%,共有7處超過20%(2017年12月3日『朝日新聞』早報)。

(*1) ^ 該新市鎮一覽中也包括一些並非基於「新住法」的民間開發商的土地區域規劃專案。開始於2013年。

下一頁: 重視隱私的設計思想也引發了孤立危險

關鍵詞

住宅 高齡化

平山洋介HIRAYAMA Yōsuke簡介與署名文章

神戶大學研究院人類發展環境學研究所教授。研究專長是住宅政策、城市規劃。著有《城市的條件》(NTT出版)、《住宅政策的問題在哪裡》(光文社新書)等。最新出版有《Housing in Post-Growth Society》(與M. Izuhara, Routledge共著)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