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過去20年:我們得到了什麼教訓?

財經

輕部謙介 [作者簡介]

通貨緊縮與低成長率。日本經濟至今仍未擺脫這些魔咒的束縛,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997年。當年,日本遭遇金融危機,經濟受此打擊,一蹶不振。20年後的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1997年11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1997年11月26日——日本經濟「最危險的一天」

「不得了了。各地銀行門前都排起了長隊。」

1997年11月26日上午,大藏省(現在的財務省)接到日本銀行打來的這樣一通電話。有關人員的腦海中瞬間掠過「恐慌」兩字。這天一大早,大藏相三塚博召開了一個記者會,內容是有關宮城縣德陽城市銀行的倒閉問題。

「我們會保護存戶的全額存款,維持銀行間交易的安全,最大程度地確保金融系統的穩定。」「我們將盡全力避免造成更大影響。」

這個時期,政府採取了在銀行破產時,不立刻啟動「PAY OFF(不保證超過一定額度的存款提取)」政策的方針。同期召開記者會的日銀總裁松下康雄強調了這一點,表示「不打算提前實施(PAY OFF)」,呼籲大家保持冷靜。

此前,三洋證券、北海道拓殖銀行、山一證券等大名鼎鼎的金融機構已相繼在11月倒閉。相比之下,德陽城市銀行的規模要小得多。儘管對金融機構的倒閉必須謹慎對待,但早已「對倒閉習以為常」的大藏省、日本銀行和媒體這次卻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市民們在北海道拓殖銀行總行門前領取報導「拓殖銀行破產」的號外(北海道札幌),1997年11月17日(時事社)

出現存戶擠兌的銀行主要是當時被週刊雜誌點名的「危險」銀行。大藏省與日銀展開了緊急磋商,決定通過全國各地財務局等單位指示銀行避免存戶在銀行門前排隊提款。

一旦提款存戶排到了街上,就會引人注意,引發看到這種場面的人們的不安心理。

「記得當時給銀行提出了詳細具體的指示,比如給提款存戶分發排隊號、讓客戶在行內接待室等候等等。」

一位監管部門的人士這樣回憶道。

當時媒體也很迷茫。許多報社、通訊社、電視臺早已掌握全國各地銀行分支機搆門前出現存戶排隊提款的情況。但如果加以報導,難免會引發民眾的不安,也會給股市帶來劇烈波動。猶豫再三,所有媒體都自覺自律地做出了不予報導的選擇。既沒有相互協商,也不是受到監管當局的指示。各家媒體都是根據自己的判斷最終做出了一字不報的決定。

到了下午,事態逐漸趨於平靜。進入傍晚,大藏省和日本銀行都接到報告,稱在銀行門前排隊提款的大批存戶已如退潮般地散去。

日本曾在1927年遭遇過昭和金融危機(*1)。大藏相在國會的發言成為導火線,全國各地存戶紛紛湧向銀行提款。從當年留下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山人海的擠兌景象。

儘管日本經濟在戰後遭遇過尼克森衝擊(*2)和石油危機等多次危機,但1997年11月26日可謂是走錯一步就會導致日本經濟崩潰的「最危險的一天」。那麼,為何事態會變得如此嚴重?

(*1) ^ 在日本經濟陷入蕭條期,大量企業和銀行背負大規模不良債權的情況下,1927年(昭和2年)3月國會審議期間,針對某家仍在正常營業的民營銀行,當時的大藏相在答辯時不慎說成該銀行已經倒閉,由此引發金融動盪,多家銀行遭到擠兌。後來,一度看似已經平息的動盪再掀波瀾,當年的一家大型貿易公司鈴木商店宣佈破產。

(*2) ^ 指美國總統尼克森對美國外交、經濟政策的重大調整,對日本政治、社會形成的「衝擊」,是日本人的說法——譯注

下一頁: 泡沫經濟的產生與破滅

關鍵詞

財務省 日本銀行 泡沫經濟 金融危機

輕部謙介KARUBE Kensuke簡介與署名文章

時事通信社解說委員。1955年生於東京都。早稻田大學畢業後,1979年進入時事通信社,主要在經濟部承擔採訪和撰稿工作。歷任華盛頓分社社長、紐約總社社長、編輯局副局長、解說委員長等職,2016年7月起任現職。著作有《日美大米談判》(中公新書,獲得農業媒體人獎)、《檢驗泡沫失政》(岩波書店)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