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乃美中的同床異夢

政治外交

中國與臺灣的關係,總是圍繞在「一個中國」的問題上打轉。去年底,美國總統川普的發言「為什麼要被一中政策綁死?」,再度成為國際上的焦點。但是,縱觀日本國內的相關報道或評論,卻隨處可見把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與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混為一談的論述,凸顯出日本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尚待加強。現任霞山會理事長池田維(78歲),曾任外務省中國課長及亞洲局長等職務,也擔任過「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的臺北事務所代表(2005~2008),記者野嶋剛就「一個中國」的歷史與現況對池田維進行了深入採訪。

池田維 IKEDA Tadashi

財團法人霞山會理事長,立命館大學客座教授。生於1939年,東京大學法學系畢業後進入外務省,歷任中國課長、亞洲局長、官房長、荷蘭大使、巴西大使等要職,2005~2008年間擔任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的臺北事務所代表,著有《激動的亞洲外交:一個外交官的證言》(中央公論新社,2016年)。

由「交流協会」更名「日本臺湾交流協会」

野嶋 池田先生曾經擔任日本對臺外交機構「交流協會」的代表,今年更名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廣義地說,或許這個問題也可以說是屬於「一個中國」問題的一部分。

池田 我擔任代表赴臺灣任職是從2005年到2008年為止,期間一直主張交流協會的名稱應該變更以符合現況。例如從臺北的機場搭計程車,跟司機說「我要到交流協會」,但誰也不知道在哪裏。雖然正式名稱是交流協會,但常常要再加上「日本」,或是自我介紹是「日本交流協會駐臺北代表」。由於是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所以最高主管的正式名稱應該是所長,可是在臺灣外交圈,「所長」一詞的位階稍顯薄弱。詢問過韓國或新加坡在臺外交人員之後,發現大家都使用代表(representative)的稱呼,於是我也開始以「代表」自稱,而這個「代表」的頭銜也是向東京方面爭取數月之久才獲得同意的。

1972年日中建交談判的時候,日本提議使用「日華交流協會」,可是遭到中國的反對,表明不希望冠上「日華」。於是,又有人提議用「日臺交流協會」,然而,這次又是當時臺灣的蔣介石政權無法接受這個名稱了,因為他們要堅持「中華民國」的立場。最後就是前面什麼都不加,直接用「交流協會」了。雖然繞了那麼一大圈,但是這次能夠更改名稱,真是太好了。

採訪攝影:nippon.com編輯部 高橋郁文

標題圖片:「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舉辦的揭牌典禮,2017年1月3日,臺北市内(時事社)

關鍵詞

美國 中國 日本 臺灣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