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乃美中的同床異夢

政治外交

中國與臺灣的關係,總是圍繞在「一個中國」的問題上打轉。去年底,美國總統川普的發言「為什麼要被一中政策綁死?」,再度成為國際上的焦點。但是,縱觀日本國內的相關報道或評論,卻隨處可見把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與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混為一談的論述,凸顯出日本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尚待加強。現任霞山會理事長池田維(78歲),曾任外務省中國課長及亞洲局長等職務,也擔任過「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的臺北事務所代表(2005~2008),記者野嶋剛就「一個中國」的歷史與現況對池田維進行了深入採訪。

池田維 IKEDA Tadashi

財團法人霞山會理事長,立命館大學客座教授。生於1939年,東京大學法學系畢業後進入外務省,歷任中國課長、亞洲局長、官房長、荷蘭大使、巴西大使等要職,2005~2008年間擔任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的臺北事務所代表,著有《激動的亞洲外交:一個外交官的證言》(中央公論新社,2016年)。

變化中的國際環境,不變的中國「原則」

野嶋 如您所言,如果是蔣介石、蔣經國的威權統治時期,臺灣確實仍處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之中,但是自李登輝前總統推行民主化以後的臺灣,中國意識逐年減弱,1970年代建立的「一個中國」框架與今日臺灣社會的現實,已經產生很大的距離了。

池田 前幾天,《華爾街日報》有篇報道,1970年代季辛吉訪中之際,曾經作為外交官同行的洛德(Winston Lord,前駐中大使)指出:「(關於一個中國)當時的表現方式是冷戰時代的政治論述,如果是現代的話,應該會用不一樣的論述去表現中國與臺灣的關係吧」。我也完全認同這個說法。

在今日的臺灣,如果問卷調查問到:「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還是臺灣人?」,壓倒性的多數人應該是回答「臺灣人」吧。

在臺灣,不只是臺灣人身分認同意識日漸高漲,而且國際環境也有巨大的轉變。1970年代,美中的共同敵人是蘇聯,美國對中國的「原則」表現出曖昧不明的態度,因此並未被(中國)大做文章,日本的情況也是一樣。但冷戰已經結束,中國處處展現出的霸權姿態也愈加明顯。

就日本而言,1980年代中國處於改革開放的時期,鄧小平捲土重來,日本也支持中國的經濟發展,認為這對中國與日本都有利,對「開放的中國」寄予了高度期待。但是,中國開始進行反日教育,1996年的臺灣總統大選時向臺灣近海發射飛彈,1998年江澤民訪日出席宮中晩宴時,在天皇面前刻意強調歷史問題,呼籲日本人不要忘記歷史,此舉讓許多日本人震驚不已。原先以為中國走向日本所期待的「開放中國」,雙方歧見正在軟著陸 (soft landing),現在卻發現事實不然,中國日益傾向對外擴張主義,於是日本對中國的信任也開始產生動搖。

因此,沿用1970年代的政治論述並不符合目前的現況,只是,如果要改變,勢必引起與中國之間的巨大爭議。因此,只能夠繼續在同床異夢的狀態下相安無事,這就是現在的實際狀況。

況且,中國今後也會依然故我,堅持自己的說法吧。只是我們必須要留意的是,中國在談判交涉上慣用「我現在所說的,與大家的認知是一致的」這種論調,是中國特有的話術,將對方拉到自己的地盤上再採取下一步的行動。可是,「一個中國」基本上是建立在各自不同盤算之上的概念,也就是所謂的「同床異夢」。因此必要時,我們也必須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下一頁: 由「交流協会」更名「日本臺湾交流協会」

關鍵詞

美國 中國 日本 臺灣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