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大學院系重組,對高等教育未來的影響

社會

時隔數十年之後,包括成立新的院系在內,國立大學再現院系重組熱潮。本輪調整的關鍵字是「融文理合」和「地區社會貢獻」。雖然這是各所大學基於文部科學省的重點支持方向採取行動的結果,但是否有損大學作為最高學府的存在意義呢?作為研究比較大學論的專家,作者在本文中分析了正在進行的大學改革及其影響。

國立大學改革的課題

2016年度和2017年度新成立或改組了(含計畫)院系的25所大學中,有18所是地區社會貢獻型。其中有一半,即9所大學連續兩年分配資金增加。如果只看這些卓有成效的院系重組動向的話,似乎可以認為國立大學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問題也還很多。首先,是基於重點支援目的的撥款增加額,每年不過為數千萬日圓。即便其成為了改革的誘因,但這點資金要用來創造新的研究教育實際上是不夠的。結果,只能是用現有的組織機構去替代。雖然院系名稱有新意,但這種研究教育的內容究竟能有多少新內容,是存在疑問的。

第2,雖然文部科學省強調由各所國立大學進行自主性改革,但另一方面卻提出了重組師範類和人文社科類院系的要求。由於各所大學的運營受到文部科學省資金分配的重大影響,大學只能沿著文部科學省指明的方向去做。院系名稱雖有個性,但是對地區社會的貢獻或是文理融合等等,揭開蓋子來看,各所國立大學的改革似乎都朝著同一個方向展開。

第3,這些文理融合或地去社會貢獻型院系,難道真的符合「社會需求」了嗎?現在的大學改革,就像其中的「強化功能」這個詞所明示的那樣,有一種很強的傾向,就是認為大學具有一種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功能」;而且,還要求有客觀的標準來評價這種「功能」實現的高低程度。只是,如果把大學看作是社會性「功能」,那就意味著,「大學研究教育的目的,是由大學外部決定的」。

然而,社會性需求究竟是什麼呢?是考生或家長們的願望,是地方企業的要求,還是政府的方針?最終,大學需要從各種各樣的需求中,由自己去選擇自身的社會使命和目的。這才是「大學的自主性」和「學術自由」的存在意義。代言社會需求的不是政府。如果對政策沒有任何批判,只是一味迎合,那麼大學就會自損其作為學術殿堂的使命。

國立大學法人化的背後,有各種各樣的緣由和情況。但大學通過法人化,擺脫了國家行政組織的身分,獲得了獨立性,這一點意義重大。學術的發展,只有以學問和思想的自由為基礎,才有可能成立。大學不能為獲取資金而存在,也不是為政府退休官僚提供再就業的場所。希望包括私立大學在內的所有大學都謹記,切不可失去高等學府的這份尊嚴。

標題圖片:愛媛大學新成立了社會共創系(Aflo)

關鍵詞

教育 大学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