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本死刑的思考②:被置於局外的受害者家屬

社會

藤井诚二 [作者簡介]

日本的刑事司法是否充分尊重「受害方」的權利?紀實文學作家採訪了多位受害者家屬,對廢除死刑論提出了質疑。

加強犯罪受害者的權利

死刑是「生命刑」,一經執行,則不可挽回,因此執行機構不可造成冤案。任何犯罪都是同樣的道理。犯罪受害者不能忍受由於冤案導致真正的犯人逍遙法外,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人都希望消滅冤案。

如果只是追究法律邏輯,那麼理論上的廢除死刑論在某些方面確實比保留論更具有說服力。誤判的風險以及死刑制度是否真對犯罪具有威懾作用等問題,我們都無從輕易得出結論;制度本身也存在太多的不透明之處。刑場向媒體公開只是幾年前才開始的事,死刑犯的生活以及臨終的情景都籠罩在一層面紗之中,從外部難以窺知。

保留了死刑的國家日本,如今在世界上屬於少數派。而率先廢除死刑的歐洲及其他一些國家,各種受害者援助以及為受害者設立的刑事司法制度非常完備。這些國家都經過了這樣一個過程:通過將犯罪受害者規定為刑事審判的一個主體,來保證全體公民對刑事司法的信任。日本在2004年頒布了《犯罪受害者基本法》,制定了犯罪受害者參與刑事司法的權利及國家援助等制度,終於朝這個方向邁出了一步。眼下,在討論廢除死刑之前,恐怕首先應該去做的,是加強犯罪受害者的權利,讓他們能夠參與到刑事司法中來。

(寫於2016年12月19日)

標題圖片:1999年4月發生在山口縣光市的母女被害案,在最高法院作出判處被告人死刑的終審判決後,受害者家屬本村洋(右)在記者會上發表感想,2012年2月20日,東京霞關司法記者俱樂部(時事社)

關鍵詞

犯罪 死刑制度

藤井诚二FUJII Seij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65年生於愛知縣。紀實文學作家。愛知淑德大學兼任講師。從高中時代起多於社會運動接觸,走上採訪者之路。著有多部作品,如《被殺害方的邏輯 犯罪受害者家屬要求的「懲罰」與「權利」》(講談社+α文庫,2011年)、《少年A受害者家屬的痛哭》(小學館新書,2015年)、《死刑尚存的國度——日本》(2015年,與森達也的對話,河出文庫)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