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本死刑的思考②:被置於局外的受害者家屬

社會

藤井诚二 [作者簡介]

日本的刑事司法是否充分尊重「受害方」的權利?紀實文學作家採訪了多位受害者家屬,對廢除死刑論提出了質疑。

死刑的執行極其少

我們模糊而輕率地把「贖罪」一詞掛在嘴邊,似乎已經習慣了「活著贖罪」這種格式化的說法。然而,殺人犯如何向受害者家屬「贖罪」呢?不斷寫信道歉嗎?反復抄寫佛教經典嗎?或者當個模範囚犯度日嗎?都不是。「活著贖罪」這種說法原本就不過是一紙空談而已,在現實中是不可能。「活著贖罪」恐怕是案件當事者之外的人的一種幻想。在一次又一次與受害者家屬面談的過程中,我逐漸堅信了這一點。

況且,大多數受害者家屬本來也不求什麼「贖罪」,他們不想聽也無意接受那些冠冕堂皇的道歉之辭。他們希望的,是讓兇犯去死。尤其當發生了不可挽回的事件,即使加害者通過服刑改過自新成為「好人」,對受害者家屬也是毫無價值的。對他們來說,死刑不是用生命贖罪,而是希望加害者至少可以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加害者的生命被國家所剝奪,這對自己的內心多少是個交代。同時我在長期採訪中還認識到,死刑不是犯罪受害的「終結」,如果殺人犯從這個世界上消失,那麼受害者家屬就可以心無旁騖地懷念死者了。在親人遭殺害的案件中,受害者家屬尤其希望判處極刑以報復犯人,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然而在日本,謀殺案中受害者家屬的復仇情緒並沒有全部得到滿足。對殺人犯執行死刑的不過是極少數而已。

下一頁: 對光市母女被害事件的採訪

關鍵詞

犯罪 死刑制度

藤井诚二FUJII Seij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65年生於愛知縣。紀實文學作家。愛知淑德大學兼任講師。從高中時代起多於社會運動接觸,走上採訪者之路。著有多部作品,如《被殺害方的邏輯 犯罪受害者家屬要求的「懲罰」與「權利」》(講談社+α文庫,2011年)、《少年A受害者家屬的痛哭》(小學館新書,2015年)、《死刑尚存的國度——日本》(2015年,與森達也的對話,河出文庫)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