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長照殺人問題及今後的課題

社會

湯原悅子 [作者簡介]

本文對日本各地不斷發生的長照殺人事件的現狀及課題進行分析,思考如何使事件防患於未然。

重點課題——「長照疲勞」與「對未來感到悲觀」的對策

在被員警或檢察機關問及案件的動機時,長照殺人事件中加害者的回答大致可分為兩類,即「長照疲勞」和「對未來感到悲觀」。

對於長照疲勞,必須在長照者逐步被逼入絕境前的某個環節採取緊急制動措施。完善長照服務是必不可少的課題。失智症患者的症狀以及被長照者時刻離不開人的情形都會讓長照者非常疲乏。對於需要利用長照服務時卻無法利用,如已提交特護養老院入院申請,卻被迫需要等待等情況,須儘早改善。如果讓長照者承擔過重的負擔,將導致惡果。此外,如果長照者在客觀上缺乏承擔長照任務的能力或意願,如身體狀況不佳,或者與被長照者關係不良等,則第三者的干預必不可少。若長照者精神上處於危機狀態,如患有憂鬱症等,則應迅速與長照管理者取得聯繫,或著手對其進行精神治療。為此,不僅要對被長照者,對長照者也要進行專業評估(編注:在長照過程的第一階段,正確了解長照服務利用者有何需求,然後確認這種需求是產生於整個生活中的何種情況下),準確認定長照者的能力,這一點至關重要。

其次,關於「對未來感到悲觀」,此類長照殺人事件的特點是:在事件發生時,長照並不一定處於緊迫狀態。只不過是長照者對於被長照者的未來,對始終要照顧家人而無法預知未來的自身情況感到絕望,有時還有不想給周圍人增添麻煩的因素,最終選擇共同死亡或殺害被長照者。如2005年冬天,在一個十分偏僻的村莊發生了一起令人震驚的案件。丈夫照顧患有失智症的妻子,他自己的身體狀況也很不好,對未來感到悲觀,於是攜妻子雙雙自殺。他們都已80多歲高齡,屬於老年人照顧自己老年伴侶的情況,整個事件令人心痛,這一事件受到世間關注的原因在於夫妻二人死亡的地點。丈夫在日記本上留下遺言稱「和妻子一起去死」,深夜攜妻子來到附近的火葬場,與妻子一起進入焚燒爐中,點火自焚。雖然身為被長照者的妻子因患失智症身邊離不開人照顧,但是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其病症並沒有到無計可施只有死路一條的絕境,經濟上也並未陷入貧困境地。然而,丈夫沒有和任何人商量,便與妻子選擇了死亡,毫無聲息地結束了二人的生命。

事實上,此類事件並非僅此一例。此前還發生過這樣的事件:妻子曾經照看過患失智症的母親,她不忍將來年老時給自己深愛的女兒增添負擔,於是企圖趁現在財產尚存時自殺(湯原,2011:51)。今後,此類「對未來感到悲觀」型的長照殺人事件或將增加。針對因長照疲勞而導致的長照殺人,可望通過採取各種對策,如對長照者進行評估,或者是讓他們能夠利用「喘息服務(編注:指的是需要居家長照的利用者在利用福利服務期間,為了讓對其進行長照的家人短期內從長照中解放出來喘口氣而提供的援助)」,從而取得成效。不過,因為「對未來感到悲觀」而導致的長照殺人事件有著更加深層的原因,須重新思考我們這個社會的理想形態以及長照者在社會上的定位。

太田貞司在1987年的研究中指出了距今30多年前被提及的問題,即我們不僅要關注被長照者,還要關注長照者的生活,建構起一個長照者不會因為承擔長照任務而被社會孤立的社會。在當今日本社會,承擔長照任務,需要面對的是逐漸被社會孤立的局面。因長照問題被迫辭職或換工作;因為被長照者離不開人,所以和以前的朋友斷絕了來往,此類情況絕非罕見。

可能由於平時對此類情況有所耳聞目睹,因此日本人對於長照感到非常不安。2010年,日本長照者聯盟以全國5個地區的10,663人為對象進行了調查(牧野2011:120),結果顯示,在目前尚未進行過長照的人中,有84.5%的人「對未來的長照感到不安」。而明治安田生活福祉研究所2014年以全國20~69歲的男女為對象進行的調查表明,關於長照的所有方面,回答「感到非常不安」的比例男性為38.0%,女性為45.0%。上述結果令人震驚。由此可見,我們對長照感到隱隱的不安,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如果我們的社會能讓長照者在承擔長照任務的同時不會感到孤立,在長照之餘能維持以前的人際關係並享受休閒時光,能過上屬於自己的生活,那麼長照者也就不會被逼得走投無路,以至於萌生出死亡之念吧。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完善長照者援助的公共支援基礎,以便為長照者提供必要的援助。

下一頁: 學習海外的長照者援助經驗

關鍵詞

犯罪 長照

湯原悅子YUHARA Etsuko簡介與署名文章

日本福祉大學社會福祉系社會福祉專業副教授。研究領域為社會福祉學與司法福祉。1992年畢業於名古屋大學法學系。2003年日本福祉大學研究所社會福祉學研究科結業。社會福祉學博士。2001年4月~2003年3月任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2008年4月~2009年1月於墨爾本大學文學系犯罪學專業在讀。主要著作有:《從司法福祉的角度分析長照殺人》(2005年,Kress出版社)、《社會福祉研究的前沿》(合著,2014年,有斐閣)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