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考察60年:由極地考察,看地球和宇宙的未來

科學 技術

本吉洋一 [作者簡介]

1956年,戰後日本第一艘南極考察船「宗谷號」起航。之後的60年間,日本的南極考察活動為人類探究地球和宇宙的環境變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本文中,2016年11月啟程的第58次南極考察的觀測隊隊長為我們介紹了南極考察的意義。

新發現——隕石、臭氧空洞和「苔蘚柱」

首先,筆者想為大家介紹一下在南極考察活動中觀測到的一些此前不為人知的新發現。

發現大量隕石,有的來自月球和火星

1969年,在南極內陸地區擔任冰雪調查任務的第10次觀測隊隊員吉田勝,在Yamato山脈(位於昭和基地南西南約300km處的山脈)的冰上偶然發現了一種黑色的物體。吉田是一名地質學家,所以當場就斷定該物體不是地球上的石頭。回國進行詳細調查後,發現它竟然是隕石。後來,日本持續開展了有組織的隕石探查活動,截至2016年,日本的考察隊發現和回收的南極隕石超過17,000塊。

2013年1月,參加第54次考察的隊員在南龍達訥山脈進行隕石探查活動

如此大量的隕石決不是偶然被發現的。在日本國土面積37倍大的南極大陸,這些隕石不是你四處隨意走走就可發現的。找到隕石分布的規律,遵循這種規律集中探查,讓全世界都知道了南極是隕石的寶庫——這一事實,我們必須視作為日本的一大功績而載入史冊。

南極隕石的絕大部分被認為來自小行星,但其中也含有源自月球和火星的隕石,今後或許還會有新的發現。2019年是發現南極隕石50週年,次年的2020年,「隼鳥2號」將結束小行星探測之旅返回地球。南極隕石的發現打開了行星物質科學研究的大門,希望該領域在未來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在世界上率先報告臭氧空洞

1982年,第23次考察的越冬隊在昭和基地的觀測活動中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量正在急劇減少。負責觀測活動的隊員忠缽繁稱,當時的數值極為異常,最初甚至懷疑是觀測儀器發生了故障。結束越冬任務回到日本的忠缽參加了1984年在希臘召開的臭氧論壇並發布了自己的調查成果,這是世界上關於南極上空臭氧空洞的第1份報告。測定臭氧量需要使用「多布森分光光度計」這種裝置,通常是利用太陽光進行觀測,但由於極夜期(太陽不露出地平線的時期)也要繼續觀測活動,所以觀測隊獨創了借助月光的觀測辦法。在這裏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動腦創新的點滴痕跡。

臭氧空洞的擴大不只是南極的問題,而是影響全球的環境問題,它促成了《蒙特婁議定書》(1987年在加拿大通過,1989年生效)的誕生。或許是相關努力產生了效果,一度面積曾擴大到南極大陸兩倍左右的臭氧空洞,近來呈現出了縮小的趨勢。

臭氧層具有阻擋有害紫外線觸照射地球的重要作用。如果臭氧層遭到破壞,那么生物就無法在地表生息,大概只有紫外線無法到達的水中及地下的生物才能存活。

簇生於南極湖底的「苔蘚柱」

1995年,參加第36次考察的越冬隊隊員伊村智在零散分布於昭和基地附近基岩中的湖底裏,發現了奇異的物體。那是直徑40cm,高60cm多的綠色柱狀植物,被命名為「苔蘚柱」。它們由苔蘚類、藻類和藍藻等形成,簇生於湖底。

在南極,就算是極寒的冬季,海洋和湖澤也只有表面凍結,深處不會完全凍結,但即便如此,發現如此規模之大、堪稱湖底森林的植被還是令人感到非常驚異的。它們是何時、在怎樣的情況作用下來到南極「安家」的?這個問題讓人趣味橫生。生存於南極這種極端環境中的生物,它們的生態想必與地球生命的起源和進化具有密切聯繫。

為觀察「苔蘚柱」而在湖底設置水中錄影系統(2010年1月,第51次觀測隊)

「苔蘚柱」是地球環境的時間膠囊

在位於內陸的富士圓頂基地挖掘冰床的景象。光線照到的地方是挖掘孔入口。從那裏放下鑽頭向冰層內掘進(2005年1月,第45次觀測隊)

南極大陸的冰床,最厚處超過4,000m。這是南極降雪堆積形成的,越往深處凍冰的年代越久遠。2007年,在距離昭和基地1,000km的內陸地區的富士圓頂基地,觀測隊員們深掘冰層3,035m,幾乎觸及基岩,成功挖掘出距今約72萬年前的柱狀冰樣本(冰核)。通過對冰核的分析,以連續性資料明確了過去72萬年的氣溫和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情況。在這個意義上,南極冰核或可謂是地球環境的時間膠囊。

富士圓頂基地開設於1996年,位於標高3,800m處,平均氣溫零下50℃,最低氣溫會達到零下80℃。為了在這樣的地方建造基地,首先需要開發可以在極低溫環境下運送大量物資的大型雪地車。此外,科研人員還在日本國內和格陵蘭島,對掘冰鑽頭進行了反覆測試,研製出世界最高速的鑽頭。我想特別指出的一點是,冰核的成功鑽取也少不了這些技術支持。

下一頁: 從南極看到的地球和宇宙的未來

關鍵詞

環境 JAXA 阿拉斯加

本吉洋一MOTOYOSHI Yōichi簡介與署名文章

國立極地研究所宣傳室室長。2016年11月啟程的第58次南極地區觀測隊隊長。1954年生於千葉縣。1978年畢業於北海道大學理學系地質學礦物學科,1986年北海道大學理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畢業,1987年在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做研究員,1988年擔任國立極地研究所助理,1994年被評為副教授,2001年升任教授,2006年擔任極地研究所副所長。2016年起任現職。1981年至2009年期間共計參加了8次南極觀測隊。其中兩次作為越冬隊員在南極度過了大約1年時間。2000年和2009年也擔任了觀測隊隊長。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