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南支那海環礁的填海造島與日本的安全保障

政治外交

中國在南支那海(南海——譯註)環礁的填海造島行為造成了地區局勢極度緊張。在安全保障方面,日本需要如何應對?

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嚴厲態度

5月21日,美國CNN電視臺播出了搭乘美國海軍P8偵察機在南支那海(南海,下同——譯註)上空拍攝到的中國在珊瑚礁上填海造島的情況,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9天後,在新加坡召開的亞洲安全保障會議(香格里拉對話)中,美國國防部長要求中方立刻停止填海造島,而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態度強硬地予以了反駁,事態發展導致了美中關係的緊張局面。此外,6月8日的G7峰會聲明宣稱,「強烈反對任何試圖通過威懾、強迫或武力行使、大規模填海造島等手段改變現狀的單方面行動」,向中國表明了國際社會在這個問題上的嚴厲態度。

填海造島是確保主權的巧妙之計

據報道,中國正在南支那海南沙群島(斯普拉特利群島[Spratly Islands])的7處環礁上填海造島。根據最早公布填海造島事實的菲律賓政府資料照片,可以推測中國最遲在2013年下半年就已經開始了填海工程。之後的大約兩年裏,中國一直在悄悄推進,而此次的報道則暴露了其行動。

近年來,中國拋出覆蓋南支那海中心區域的「九段線」概念,主張對該海域擁有包括全部島嶼主權在內的壟斷性權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越和中國曾爭奪過南支那海北部西沙群島(帕拉塞爾群島[Paracel Islands])的主權,越南戰爭末期,1974年兩國交戰,南越遭驅逐,中國實現了實際控制。

後來,南北越統一,越中在1988年爆發軍事衝突後,中國又獲得了位於西沙群島以南更遠處的南沙群島的部分岩礁和岩石。這些岩礁和岩石在高潮時被淹沒在海裏,無法構成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規定的領海基點。但在過去,南沙群島內可用土地面積達20,000m2以上的13個島嶼均由越南、菲律賓、臺灣和馬來西亞實際控制,中國在這個海域完全沒有活動據點,獲得岩石和岩礁後,雖然面積很小,但從獲得了侵占南沙群島的踏板這個角度而言,可謂意義重大。

同時,對於在南沙群島沒有軍事基地的中國來說,最優先要做的事情,是獲得真正的「島」。但要對越、菲、臺、馬實際控制的、規模雖小卻擁有跑道的南沙主要4島發動軍事進攻,則太過魯莽,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此舉顯然也是不可能被接受的。於是,中國採取了次佳之計,在環礁上填海造島,以巧妙的方式主張自身的合法性。

下一頁: 軍事平衡,優勢向中國傾斜

關鍵詞

美國 中國 安全保障 自衛隊 美軍 臺灣 菲律賓 越南 南支那海 馬來西亞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