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時期的日本工業革命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意義和今後的課題

政治外交 社會 文化

圍繞「明治時期的日本工業革命遺產」的申遺,感覺上外界過度關注的只是日韓間的外交摩擦而已。這個由23處設施構成的遺產的價值,應該如何看待?在今後的保存和繼承工作中如何充分利用其價值?對此,日本近代史研究專家提出了他的建議。

廢墟:消失的近代與文化遺產概念的拓展

近代化工業遺產群,是由製造業支撐的日本近代化之遺產。但近年來的日本,工礦產業的就業人口所占比例不到總勞動人口的25%。當前日本的實體經濟,看起來更像是由資訊通信、金融以及各種服務業部門等所支撐著的。近代化工業遺產群,在當前這個超現代的時代來看,是已經消失了的「近代」的遺產。

煤礦相關的遺產群這一特徵更為顯著。因此,在申遺成功的狂歡平息之後,一個新問題出現了:各個世代的人們對於遺產價值的認識是否能夠達成共識。說白了,我們直接面臨著遺產保護問題,這需要在巨額財政支出上達成共識。

以端島(軍艦島)為例來思考一下。端島之所以吸引了那麼多遊客絡繹不絕地登陸參觀,是因為那些瀕臨倒塌危機的巨大鋼筋混凝土建築群。由於財政或技術上的問題,要將那些集體住宅全部維持現狀保存是很困難的。但同時,目前這樣正瀕臨倒塌危機的狀態本身,又是訴求保護的動力源,真讓人難辦。

很多相關人士私底下大概也認為,對建築物的部分緩慢崩塌只能採取容許的態度。但是,無論是文物保護相關人士、研究者、技術人員,還是行政單位、市民,誰都還沒能提出一個對此作出說明的理念框架。關於遺產保護的理念、預算和方法的任一方面,都還看不到能形成社會共識的途徑。這需要進行超越立場和固有框架的討論,但過程將很複雜,需要堅韌不拔地作出努力。

這一點,在圍繞外國勞工特別是朝鮮勞工的討論中也是一樣的。這個問題曾一度使UNESCO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審工作陷入糾紛,而且至今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這件事情的本質也關係到我們將向近代化工業遺產賦予什麼樣的價值。

就像專家委員會聯合主席之一科森爵士(*6)指出的那樣,世界上是不存在與戰爭完全沒有關聯的重工業的。同樣的,不伴生歧視和壓迫現象的工業化也是不存在的。但是,包括這些所有在內,是那些熱切希望生活多少變得更好一些的極其普通的人們,支撐了工業化的實現。他們的勞動,事實上創造了多少變得更好一些的社會,而我們正生活在這一基礎之上。我們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對前人們的努力表示敬意,這就是我們把廢墟當作文化遺產的唯一依據。

作為表示敬意的依據,必須做出確切實在的努力弄清楚他們的勞動現場和居住空間等整個生活情況。我們自認為已經掌握了很多相關情況並由此開始進行討論,態度不是有些傲慢了嗎?

標題圖片:遊客從船上拍攝已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軍艦島」2015年7月6日(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6) ^

科森爵士(Sir Neil Cossons)  英國鐵橋峽谷博物館、國立倫敦科學博物館前館長,英國國家遺產委員會主席。

關鍵詞

世界遺產 明治維新 近代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工業遺產 UNESCO 德川幕府末期 工業化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