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時期的日本工業革命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意義和今後的課題

政治外交 社會 文化

圍繞「明治時期的日本工業革命遺產」的申遺,感覺上外界過度關注的只是日韓間的外交摩擦而已。這個由23處設施構成的遺產的價值,應該如何看待?在今後的保存和繼承工作中如何充分利用其價值?對此,日本近代史研究專家提出了他的建議。

非西歐世界最早的工業化

把這麼多樣且相當廣泛散布各地的23處設施連結起來作為一個整體,藉此彰顯日本近代化和工業化的意義。這個想法很不錯。雖然其中沒有一處能像德國埃森(Essen)的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建築群遺產那樣,單獨一家即能顯示出壓倒性的存在感,並擁有引以為豪的充滿藝術性的空間。但是,對於表現一個東亞小國從與近代西歐最早的接觸開始到重工業化基本確立這一充滿困難艱險的複雜過程來說,這是非常恰當的戰略。

主張認為日本的近代化工業遺產值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依據就是,日本是非西歐世界中最早成功實現工業化的案例,別無其他。這個道理本身也很容易被日本人接受。

但到目前為止,在為此出示物質性證據來支撐遺產性質,並做出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說能夠說服國際社會)的說明方面,人們所作的努力還非常不夠。向UNESCO提交的正式推薦書,可以認為是這種說明的首次嘗試。因此,在這裏先讓大家感受一下為製作推薦書而成立的專家委員會裏大家討論的氛圍,可能會有某種特別的意義。

專家委員會設在由相關地方自治體組建的申遺推進協議會之下,由日方委員和海外委員組成。其中,雙方認識上也存在著微妙差異。

「為遺產賦予價值」:需要具有普遍性的說明

對於海外委員來說,比較容易理解的一種說法是,體現了西方與日本的接觸(其中也包括戰爭)和日本接納西洋文明。在對幕府末期和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與西方接觸後所進行的探索性努力給予正面評價這一點上,雙方委員們認識上是沒有分歧的。但是,對於把萩城下町和松下村塾(*5)作為遺產的組成部分納入其中的想法,日方委員便有一種微妙的不協調感了。那意味著海外委員更重視的思路是,這些都是使得從西方引進技術成為可能的整體性基礎因素。

也有相反的情況。遺產的名稱最初為「九州‧山口的近代化工業遺產群」。西南雄藩對外的危機感,導致他們率先接納了以軍事技術為中心的西方文明,在大多數日本人的歷史認識中這是不言自明的。但在海外委員看來,這些都發生在日本這一框架之內,強調日本之中的九州‧山口的特別,幾乎沒有任何意義。

正是在這樣的認識背景下,便把橋野和韮山也加進了申遺對象。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所要求的具有普遍價值的說明意味著,在為遺產賦予價值之際,日本人必須要擺脫不言自明的認識框架。

(*5) ^

松下村塾  在德川幕府末期由吉田松陰主導開辦的私塾。他的教育對後來成為明治政府中心人物的長州藩出身領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下一頁: 廢墟:消失的近代與文化遺產概念的拓展

關鍵詞

世界遺產 明治維新 近代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工業遺產 UNESCO 德川幕府末期 工業化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