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零食暢銷海外的秘密

財經 文化

三田村蕗子 [作者簡介]

「HI-CHEW」「Pocky」「卡樂比蝦味先」等日本特產零食在國外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本文將探秘其大獲成功的奧秘,包括根據國家、民族和宗教開發不同的口味,因地制宜推進各具特色的促銷戰略等。

培養「Pocky」忠實消費群體,營造「快樂」氛圍

江崎Glico公司的「Pocky」,在海外30個國家的年均銷售量達到2億盒。「Pocky」和「HI-CHEW」一樣,也是「加拉巴哥化」的日本零食。巧克力和餅乾都是西式點心,將它們合二為一,誕生了這種可以邊吃邊做其他事情,還不會弄髒手的零食。從「Pocky」的海外戰略,可以看出促銷活動本土化的重要性。

「Pocky」的理念,全球共通,那就是「分享快樂」。在最初的提案中,Pocky的定位就是「與快樂同在」,因此在東南亞各國投放Pocky時鎖定了某些特定的場所。例如,泰國是大型購物商場;而大型商場比較少的越南,則是電影院。總之就是Pocky的主要目標人群——年輕男女的娛樂場所,是年輕人們享受「快樂」的地方。

在印尼,學校也是一個重要的銷售管道。在印尼,民營企業可在公立學校進行促銷活動,江崎Glico利用這一印尼特有的國情,先是在Pocky廣告中起用JKT48(印尼版AKB48),然後開著畫有JKT48的紅色小貨車進入國中和高中,進行了大規模的抽樣調查,以此盡快培養「Pocky」的忠實消費群體。

在伊斯蘭國家,Pocky也施展了獨特的促銷策略。穆斯林在齋月期間雖然要斷食,不過也僅限於白天,太陽落山後,他們就會和家人好友一起聚餐,或是享受購物的樂趣,活動有時候會持續到很晚。於是,Pocky提議穆斯林在這樣的場合品嚐「Pocky」來「分享快樂」。如果「開齋節吃Pocky」的促銷活動能夠走上軌道,那麼Pocky就有可能打開中東地區等伊斯蘭國家的市場,「Pocky」的未來,前景光明。

加拉巴哥化產品的海外拓展,需要非加拉巴哥化人才

在海外獲得成功的日本零食有以下幾個共同點:

  1. 海外很少有相同的產品,有較強的獨創性(加拉巴哥化糖果點心)
  2. 根據當地人的口味和喜好開發不同的風味
  3. 根據當地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設定商品容量
  4. 結合當地的經濟狀況制定價格,體現其作為選購商品而非方便商品的價值
  5. 結合當地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宗教開展促銷活動
  6. 擅長海外業務的人才,可將上述2~5迅速付諸於行動

巧妙融合吸收別國的文化和飲食特色,創造出別國沒有的加拉巴哥化商品,這是日本企業所擅長的。也就是說,除了糖果點心類商品外,還有許多其他有潛力的商品。

然而,關於上述第6條卻有些不盡如人意。目前國內許多食品廠商都在從綜合商社或其他的消費品製造商那裏挖取有拓展海外事業經驗的人才。這是因為在公司內部找不到可以勝任的人才,今後有必要在公司內部培養這類人才。

要在海外銷售加拉巴哥化商品,非加拉巴哥化人才不可或缺。如果這兩者能夠兼備,那就是如虎添翼了。在日本這個充滿了加拉巴哥化商品的國家,大量商機就在眼前。

(寫於2015年6月12日)

標題圖片:曼谷超市裏擺滿了「Pocky」(圖片提供:三田村蕗子)

關鍵詞

HI-CHEW Pocky 卡樂比蝦味先 森永 Glico 田澤純一 JKT48

三田村蕗子MITAMURA Fukiko簡介與署名文章

自由撰稿人。出生於福岡縣。津田塾大學學藝系畢業。最早撰寫有關流通及商業領域題材的報導,現在為多家商業雜誌、經濟雜誌、流通專業雜誌供稿。 2014年11月下旬移居經濟發展迅速的曼谷,致力於東南亞的採訪活動。個人網站介紹了移居曼谷的經過,同時發布有關曼谷的信息。著作有《夢想與慾望的化妝品戰爭》(新潮選書,2005年)、《法國人為什麼愛『百奇』》(日本實業出版社,2015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