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就業問題將何去何從?

財經 社會

玄田有史 [作者簡介]

如何應對不斷增多的非正規就業人員、人手不足、老年人就業等就業問題已成為關乎日本經濟再生和財政重建的重要課題。本文將立足於完全失業率、就業形態的變化等數據,思考日本理想的就業狀態。

60年裏完全失業率的變化

在有關就業的統計數據中,最受人關注的是完全失業率。完全失業率指的是完全失業人員(正在尋找工作的無業人員)在勞動力人口(就業人員與完全失業人員之和)中所占的比例。圖1展示了日本完全失業率的年均變化。

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的經濟高速成長時期,完全失業率保持在1%至1.5%之間,處於一個很低的水準。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經濟高速成長終結,之後失業率逐步上升。1985年的廣場協議引發日圓急劇升值,以出口為中心的日本經濟遭受打擊,人們開始擔心就業空洞化問題會造成國民的大量失業。1986年,完全失業率達到了2.8%這一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後,日本通過財政政策擴大內需,通過金融政策引導利率降低,失業率狀況得到改善。

失業率「5.4%」,史上最糟

然而,1992年股市崩盤,泡沫經濟破滅後,失業率開始急劇攀升。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失業率在次年初次達到了4.1%,之後除2007年短暫回落至3.9%以外,其餘年分均在4%以上。

尤其是在日本開始加速處理不良債權,企業紛紛要求員工提前退休後的2002年,失業率飆升至有史以來最糟糕的5.4%,這一紀錄至今未被打破。不良債權處理完畢後,就業形勢有所改善,但以2008年9月雷曼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為導火線,失業率再次升至5.1%。

不過,後來醫療和福利產業實現發展,再加上政府實施的緊急就業對策產生效果,失業率開始快速下降。即使是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也未改變失業率的下降趨勢,2013年已降至4.0%。

從失業率來看,安倍首相錯過了「增稅的絕佳時機」

2014年前10個月每月的失業率都維持在3%~4%之間,年均失業率為1997年以來的最低水準。順便提一句,失業率下降趨勢始於2010年,早於開始推行安倍經濟學的2013年。從這個意義而言,強調近年來失業率的下降是安倍經濟學的成果這種說法並不準確。

2014年11月,按GDP測得的經濟成長率連續兩個季度呈現負成長,以此為由,安倍晉三首相做出了消費稅率上調至10%的計劃推遲到2017年4月執行的決定。

另一方面,作為與GDP同等重要的景氣指標,只要觀察完全失業率就會發現,目前的整體就業形勢處於近年來絕無僅有的良好狀態。從希望將增稅對就業造成的負面影響控制在輕微程度這一角度來說,現階段正是做出增稅決斷的絕佳時機。

下一頁: 人手不足與非正式員工增多並存

關鍵詞

廣場協議 就業 老年人 正式員工 安倍經濟學 雷曼危機 失業率 人手不足 非正規就業人員 派遣制度

玄田有史GENDA Yūji簡介與署名文章

生於1964年。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nippon.com編輯委員。1988年畢業於東京大學經濟系。經濟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與牛津大學客座研究員、學習院大學教授,2007年起任現職。最新著作為《危機與僱用》(岩波書店,2015年,獲衝永獎)。其他著作有《孤立無業(SNEP)》(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2013年)、《工作中隱隱的不安》(中央公論新社,2001年、獲三得利學藝獎)、《職業創新》(日本經濟新聞社,2004年,獲經濟學人獎)。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