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P論文風波之背景

科學 技術 社會 文化

STAP細胞論文風波超越了科學的範疇,甚至已經成為凸顯現代日本社會風氣的一次事件。媒體社會學家、惠泉女學園大學教授武田徹將為大家分析整個過程中呈現出的種種問題。

「取勝」在科學界也變得愈發重要

此次,理研在提供有關STAP細胞的資訊時也採用了類似於蒂夫體系的方法論。小保方年輕、俏麗的外形,再加上「罩衫圍裙」、「粉紅研究室」等點綴,這些都是在電視報道中可以吸引觀眾眼球的絕佳視覺元素。果不其然,電視臺開始反覆播出這些場景,始終強調其個性特點;而印刷媒體也整天圍繞這些視覺元素報道小保方的生活故事。

理研為何要使用這樣的宣傳方法?如今,即使是在科學的世界,「取勝」也具有了重要意義。尖端科學領域需要龐大的研究經費支持,若是沒有充裕的政府補助或通過市場籌集的研究資金則無從談起。要想被國家認定為重點研究機構,獲得預算優先分配或企業贊助,優秀的業績自不待言,社會的支持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因為參與科學行政事務的政治家和未必了解尖端科學的企業經營者,他們最關注的是公眾的想法。

波斯灣戰爭時期,美國政府和美軍宣揚戰爭的「正義」性,努力避免與社會公眾為敵,在尖端自然科學研究領域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雙方都有需要贏得公眾支持這一共同目標,採用同樣的報道管制方法便具有了必然性。此外,對理研來說,它還存在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那就是獲得了諾貝爾獎並廣受國民喜愛的山中伸彌教授所領導的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或許我們不能不認為,為打造一個比山中教授更受歡迎的角色,理研不是沒有焦躁情緒的。

STAP細胞真相何在?

不過,或許正可謂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小保方似乎「被寵愛過頭了」。1月28日的記者會後,採訪全都集中到了小保方的私人生活上,媒體的集體性過熱採訪導致她甚至無法輕鬆自由地外出。在始終無法採訪到本人的情況下,週刊雜誌開始不斷爆出小保方在男女關係上的一些或有或無的事情。

對她的關注也蔓延到了網民圈中,大家開始在網上查閱她以前提交的博士論文。結果人們發現,她在《自然》雜誌論文中使用的圖片,在她的內容完全不同的博士論文中也曾使用,而且論文中含有大量從其他文獻上「複製貼上」卻未標明出處的內容。針對刊載於《自然》雜誌上的論文,人們指出其他圖片的某些部分也存在竄改嫌疑,這些迫使理研不得不成立了調查委員會。4月1日,理研承認存在不正當行為後,理事長野依良治在記者會上表示,將經過規定程序「(向作者等)建議撤回論文」。

針對理研方面的上述處理辦法,9日,小保方個人舉行記者會,聲稱(1)使用了與博士論文相同的圖片是個單純的失誤、(2)圖片加工是為了讓人看得更加清晰,均沒有惡意、(3)無法接受在(1)(2)的前提下仍被定性為竄改和捏造,為此宣布自己已對調查結果提出了不服申訴。小保方單身對抗把握控制著資訊管道的理研,如果繼續用上述波斯灣戰爭的例子來打比方的話,她就像當時唯一一名留在巴格達通過CNN堅持實況轉播戰地報道的記者阿奈特(Peter Arnett)。不過,在波斯灣戰爭時期,阿奈特的現場報道也經過了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方面的審查。這樣一來,無論是受到蒂夫體系管制的眾多媒體資訊,還是阿奈特的報道,全都存在偏頗之處,戰爭的真相完全被置之於了兩者之外的別處。

下一頁: 通過「故事」框架「看熱鬧」的風氣

關鍵詞

理化學研究所 STAP細胞 尖端科學 資訊管制 大眾媒體 角色文化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