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索尼的衰落,看日本企業的經營者問題

財經

昔日接二連三不斷地推出了令世人驚喜不已的隨身聽Walkman等熱賣電子產品的索尼,跌入了一蹶不振的困境。讓我們從公司治理的角度,考察一下這個曾經輝煌的日本著名企業是怎樣衰落的。

「公司治理改革」也未奏效

「成功的陷阱」,產生於最佳化特定業務的盈利部門和需要最佳化公司整體業務的總部之間的對立。但是,出井從1997年前後開始,將負責整體經營的董事和負責生產現場的主管分離開來,構成了一個超越生產一線利害衝突之上的決策機制。將為公司未來發展定向的「企業戰略」的制定和一線生產部門的「日常業務管理」分離,以此克服與一線的利害衝突,在制度上確保「數位夢想」的實現。在當時的環境下,若當機立斷,必將無所不能。

然而,出井等公司高層的經營重建計劃未能奏效,電子產品部門的赤字狀況不見改善。股價徘徊在3,000日圓程度上。2005年,股市、索尼公司原職工、職工及國內外經濟媒體等要求嚴厲追究責任之聲此起彼伏,同年6月出井辭去會長兼CEO職務,轉而就任了最高顧問。

很明顯,出井不僅沒有承擔決策失誤、業績下滑的責任,他的後繼者人選也令人百思不解。股市、顧客的不滿在於連年赤字的電子產品部門,那些無法連接網路的一系列硬體產品,而起用的接班人,卻是負責電影業務的斯金格(Howard Stringer)。

誓言塑造「Sony United」的斯金格,如果通過網路整合索尼產品,那會是令人歡迎之舉;但是,他雖然倡導索尼企業整體的融合統一,卻不具備工程師的構思,去完美地將硬體產品與網路銜接於一體。為了克服硬體部門的弱點,技術領域的專家中缽良治同時就任了COO,但卻沒有跡象表明兩人之間為整合而做出的任何努力。

結果,到2012年,索尼連續四年虧損,累計赤字達到了9,193億日圓,斯金格和中缽雙雙辭職。股價從他們就任時的3,000日圓,一時間跌破1,000日圓,給股東帶來莫大的損失。儘管如此,兩人也沒有為此承擔責任,以領取一筆巨額報酬後退出董事會的形式而「退場」。

模糊不清的經營責任和「戰略與經營能力」的錯位

索尼的衰落,其問題出在當下的戰略與經營能力間的錯位以及經營責任的模糊不清上,這也是其他日本製造業所共通的問題。「索尼衝擊」凸顯出的問題,是如何通過索尼特色產品重建電子部門,讓硬體與軟體完美融合。這正可謂是一個「Digital Dream Kids」的世界、「Sony United」的世界。但是,無論井出還是斯金格(以及現任社長平井),都不是真正的技術專家。

即使勾勒出了美景,但他們卻不去承擔付諸於實現的風險,而且對新技術也缺乏足夠的熱情。只要讀一讀賈伯斯(Steve Jobs)的自傳就可以知道,要進行這種新的整合,那麼,在各種設備裝置間實現暢通無阻的連接以及操作細節等方面,不可或缺的是矢志不渝的堅持,甚至需要一種固執。在技​​術規範發生變化時,較之漂亮的口號、演講,一個強烈地執著於創造性裝置的細節和網路化的指揮官,更應該去落實具體的戰略措施。遺憾的是,今天的日本電子業,時代所要求的企業戰略和付諸實施所需的經營能力之間,存在巨大的落差。

下一頁: 連年赤字的索尼和松下

關鍵詞

索尼 IT 米倉誠一郎 SONY 隨身聽 Walkman PS4 出井伸之 VAIO 斯金格 數位 賈伯斯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