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索尼的衰落,看日本企業的經營者問題

財經

昔日接二連三不斷地推出了令世人驚喜不已的隨身聽Walkman等熱賣電子產品的索尼,跌入了一蹶不振的困境。讓我們從公司治理的角度,考察一下這個曾經輝煌的日本著名企業是怎樣衰落的。

未能催生出網際網路相關的劃時代產品

就這樣,出井超前的意識成功奏效,在網路泡沫急劇膨脹的2000年創下了歷史最高業績,股價從出井就任之初的4,240日圓開始直線上升,一舉超過了13,000日圓。但此後,索尼再也沒有推出任何網際網路相關的劃時代產品。平板電視的生產也未能跟上時代,「平庸」的索尼產品不成系統地陳列於鋪面。而最早看透了這種「麻木不仁」的是股市。

2003年4月24日發表的前一年度結算,淨利潤比預計少了1,000億日圓,而當2004財年的盈利將比前一年度減少30%的預測公之於眾後的第二天,「拋售索尼」的序幕便在投資者們中拉開。股市連日跌停,無法交易,最終遽降到3,220日圓。這就是所謂的「索尼衝擊(Sony Shock)」。進而為了起死回生,索尼在年末商戰中推出的DVD錄放影機,又與索尼娛樂網路(Sony Entertainment Network)裝載硬碟的DVD多功能媒體設備「PSX」同時投入市場,導致了在錄影功能上互相爭奪市場的結果,由此也暴露出索尼在關鍵時刻領導作用發揮不力,各部門間的協調整合無法貫徹執行。

成功的「陷阱」——為利害矛盾束縛了手腳

2003年時的索尼系列產品,遠比蘋果公司出色,但為什麼沒有能夠不失時機地盡快將所有數位產品與網際網路融合呢?如果仔細觀察一下當時索尼的情況,就不難了解,正是過去的成功,束縛了其手腳,成為此後失敗的根本因素。

當時索尼是世界最大的CD 生產商,CD和MD的隨身聽也非常暢銷;而且,CD和MD都是前任CEO大賀典雄主導開發的。iPod那樣的硬碟型裝置是對CD和MD的否定,意味著與CD銷售額、MD隨身聽的訣別。

另外,擁有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等眾多著名歌星的索尼音樂娛樂公司也與網際網路內容「推送」服務有著水火不容的利害關係。對優秀的藝術家來說的創作活動,是製作一張概念統一的專輯,那種在網上零散銷售單曲的事情是無法想像的。同時,這裏還存在著唱片公司的「小把戲」,即可以將一些並不受歡迎的曲目通過捆綁的形式一同銷售出去。而且還有一個更為本質性的問題,那就是作為唱片商業之要的版權,如何在音樂「推送」服務中得到保護。

電視業務上也存在著巨大的利害矛盾問題。該公司1996 年開發成功了「超級純平特麗霓虹(Trinitron)映像管」,其「WEGA」品牌的電視系列產品熱銷世界各地。儘管索尼認識到平板顯示器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但割捨帶來巨大盈利的現有技術,為具有不確定性因素的平板顯示器投入巨資,這樣的方向轉換讓索尼躊躇不決。而且,這個超級純平特麗霓虹映像管的開發成功,也是索尼未能及時向平板顯示器轉型跟進的原因。

人們不難看出,這一時期的索尼,其過去的強勢商業模式和成功體驗,與數位化、網路化產生出利害衝突,阻礙了革新的步伐。也就是說,越是成功的企業,越是容易故步自封,難以告別過去,積極創新,向新的商業模式轉換,即所謂跌入了「成功的陷阱」。

下一頁: 「公司治理改革」也未奏效

關鍵詞

索尼 IT 米倉誠一郎 SONY 隨身聽 Walkman PS4 出井伸之 VAIO 斯金格 數位 賈伯斯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