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日本家常菜,危機迫在眉睫

文化 生活

研究飲食和現代家庭的岩村暢子在「和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今天,重新思考了「家常菜」對現代日本人的意義。

「五年級生」接受速食食品的洗禮

令這種傾向加速擴展的重要因素,我認為不可忽視的一點是當時加工食品的興​​盛。

1960年也被稱為「速食食品元年」,速食麵大行其道,即溶咖啡、咖哩包等紛紛上市。

加工食品市場從此迅速擴大,有了這些商品,那些只會做日本料理的普通家庭主婦們,開始變的無所不能了。她們用番茄肉醬罐頭做出義大利麵、用咖哩包做出咖哩飯、用燉菜調料做出奶油濃湯及燉牛肉、用調味汁做出沙拉、用麻婆豆腐調料做出麻婆豆腐等等。就這樣,西式(中式)菜餚迅速滲透到日本的家庭中。因為有了這些加工食品,誰都能輕而易舉地做出各式各樣的菜餚。多虧它們的問世,否則西餐的普及一定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而另一方面,構成日本人味覺核心的「柴魚塊、柴魚片」、「味噌」、「醬油」等日本傳統調味品的家庭消費量,則開始大幅下降(「家庭支出調查」)。

這些在西式家常菜餚開始普及的上世紀6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們,如今已年逾五十,他們占據了日本人口的60%。

雖然這些人不如前一輩人那樣習慣吃傳統日本菜,但也不是僅僅嗜好西餐。只是由於他們受到老一輩的真傳減少,與此同時在他們最初接觸烹飪時,做法簡單的西式菜餚已經普及,所以對烹製「和食」總感到不是那麼得心應手。這樣,他們會做的傳統日本料理也隨之減少,當被問起有什麼拿手菜時,他們列舉出的往往都是義式、法式等國外特色的風味菜餚。

入遺帶給人們的思考

讓人以「媽媽的味道」、「手工製作」印象的「和食」,被認為是「正規的家庭料理」,但另一方面,它又是主婦們「有餘力時才會去做」的料理。

家常便飯中的「和食」現在雖然仍有「媽媽的味道」、「手工製作」 的印象,但卻在飲食西化、追求簡便的時代,越來越淡出日常生活,這也具有一種諷刺意味。

由此看來,「和食」成為家庭餐桌上的「稀客」這種現狀,為我們提出了「家常菜到底是什麼?日本的家庭在日常飲食中一直最珍視的是什麼」的問題,我認為,此次「和食」被列入世界遺產,就是將這種危機擺在了我們每一個日本人的面前,促使我們去思考和行動。

(2014年1月24日)

關鍵詞

米飯 和食 麵包 家庭 速食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岩村暢子 非物質文化遺產 快餐 咖哩飯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