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日本家常菜,危機迫在眉睫

文化 生活

岩村暢子 [作者簡介]

研究飲食和現代家庭的岩村暢子在「和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今天,重新思考了「家常菜」對現代日本人的意義。

官民並舉促成「飲食西化」

人們常說,這是伴隨經濟上的富裕,國外各種食物進入日本,使日本人的味覺及嗜好發生了變化的緣故。果真是這樣嗎?

從歷史上看,實際上上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日本有意識地進行了旨在推廣西方飲食結構的大規模改革。將麵食加肉、奶製品、雞蛋等動物蛋白、脂肪為主的西方飲食作為理想模式,以此為目標,官民並舉,擺脫以大米、番薯、豆類等為主的傳統飲食生活,積極推進飲食的「西化」。

這一舉措的背後是美國的存在。當時(1955年)日本已經簽署了《剩餘農產品協定》,接受美國的剩餘農產品,而美國此時已目的明確,就是要在日本人中滲透有利於本國農業政策的飲食方式。

只是當時的日本,為追趕歐美,事事一味仿效,因此,厚生省、文部省、農林省以及都道府縣連同日本營養師會等各種組織團體通力合作,展開了一場飲食的西化行動。其用意在於從吃了敗仗的弱小的日本人脫胎換骨成強大優秀的日本人。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飲食生活改善運動」(由厚生省的外圍組織財團法人日本食生活協會主辦)。美國資金援助的「廚房餐車」巡迴全國各地,宣傳食用麵包、肉類、奶油的歐美飲食生活(1954-1960年),電視上反覆播放「蛋白質不足哦…」的廣告歌曲(1963年),有些人大概現在還能回憶起這些情景吧。

當時的《國民生活白皮書》(1962年版),將家庭收支調查中開始出現的肉、乳製品、蛋類的消費量增加、加工食品的增加、大米消費的低落等現象,稱為「飲食生活水準的提高」,對此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一時期依靠官民一致採取的強有力的措施,使日本人的日常飲食開始向歐美化轉型。

下一頁: 「五年級生」接受速食食品的洗禮

關鍵詞

米飯 和食 麵包 家庭 速食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岩村暢子 非物質文化遺產 快餐 咖哩飯

岩村暢子IWAMURA Nobuko簡介與署名文章

丘比株式會社顧問,「200X家庭設計室」室長。以首都圈1960年出生後的母親為對象,從1998年起開始實施「食DRIVE」定性調查。著作有《變化的家庭變化的餐桌——被事實打破的營銷常識》(中公文庫,2009年),《兩種日本人產生於1960年的隔閡》(新潮社,2013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