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報紙的前景:由「紙」締造的巨型綜合產業

財經 社會 文化

美國報業近來破產、收購、重組的新聞不斷,而日本卻未出現這種動向。這是為什麼呢?請看東京大學教授林香里從日本新聞獨自的商業模式和「文化」這兩個方面展開的分析。

遍布全國的銷售網和送報上門服務形成的「生活方式」

我認為,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讀報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它不是單純的資訊載體,至少,它已經融入了一定年齡段的日本人的生活當中。即對生活在日本的人來說,早上起床後,去自己家的信箱裏取出報紙來閱讀,這種行為已經化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到了傍晚,又會送來新的報紙,這樣就可以瀏覽今天一天發生的事情(不過,以地方報紙為中心,晚刊的發行呈減少趨勢)。這種無意之舉,當然也是「喜愛鉛字」的日本人之嗜好的一種表現,但從本質上,可以說是遍布全國城鄉家家戶戶的送報網點,將報紙滲透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造就了日本的這種讀報文化。

送報網路和全國約2萬家報紙銷售店共同得到完善。許多銷售店的店主們有各自特定的報紙並與報社簽下專屬簽約,他們開店並自行決定自己送報的「領地」,煞費苦心,盡可能開拓更多的訂戶。另外,除了銷售報紙外,他們還承包大量的廣告單散發工作,將它們夾在報紙中一同送發,以此作為副業,增加收入,與簽約報社同心協力,極其有效地展開報紙銷售業務。

這樣,各報社的銷售網點覆蓋了全國各地每個角落,如今近95%的報紙仍然是以送報上門形式銷售的。這種用心周到的送報服務,其發達程度在世界上也實屬罕見。例如,與日本規模相當且送貨網路被認為比較完善的德國,送報上門服務也僅占整個報紙市場的70%。

「情理情分」,以用心周到的服務為武器

另一方面,歐洲有些報紙誕生於政黨黨報,政治色彩濃重,帶有「觀點宣傳」特徵,而這種情況在日本則很少見。很多家庭訂報都是出於「我家代代都看這份報紙」、「鄰里街坊是經營賣報的」等理由,人際關係維繫了穩定的報紙訂閱。

而且,對日本人來說,「報紙」不僅僅只是報紙。例如,過去日本有「新聞少年」的說法,是指為數眾多的住宿在報紙銷售店裏的年輕人。他(她)們主要是以為接受高等教育,從地方來到大城市生活的學生,報社為他們負擔學費、支付生活費並提供住處,作為回報,他們為報社送報。報業是為年輕人圓都市夢的好方法——如今50歲以上、特別是地方出身的人中,這樣的印象是相當強的。

現在,年輕人打工已經多樣化了,學生送報減少到90年代的四分之一。與此同時,報紙銷售店也在摸索面向老齡社會的生存之路。在老齡化嚴重的人口稀少地區,有些報紙銷售店通過巡迴訪問獨居老人、出租輪椅等形式,開始了承包服務工作,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全面的幫助。總而言之,日本的報業,不僅僅局限於新聞產業,二戰以後還一直承擔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無力顧及的體貼周到的社會福利服務。

日本的報紙就是這樣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傳統中落地生根,也正因如此也贏得了地區社會的信賴,在社會生活中奠定了堅實的讀者基礎。

下一頁: 「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不會回流「紙」媒

關鍵詞

朝日新聞 讀賣新聞 亞馬遜 報紙 華盛頓郵報 華爾街日報 數位原生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