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地球的安倍外交——專訪內閣官房參事谷內正太郎(2)

政治外交

安倍政權的外交政策顧問、內閣官房參事谷內正太郎在獨家專訪的後半段,談論了安倍外交在日美關係和日俄關係等方面的課題。

谷內正太郎 YACHI Shōtarō

內閣官房參事。生於1944年。1969年,東京大學研究所法學政治學研究科碩士課程畢業後,進入外務省工作。曾任外務省綜合外交政策局長、內閣官房副長官助理等職,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任外務事務次官。卸任後,在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東京大學、東京藝術大學執教同時,2012年12月起任現職。

安倍晉三政權的外交政策顧問、內閣官房參事谷內正太郎在接受「nippon.com」獨家專訪時,針對低迷的日俄關係強調「應當抱著解決(北方領土)問題的決心與普丁總統展開談判」。同時,針對普丁總統在北方領土問題上提出的「平分」解決論,他表示「不要說不接受平分,而要思考怎麼分才算是平分」,提出了必須在大框架中展開研究討論這樣一種思路。關於未來的安全保障規劃,他認為修改防衛大綱、實現行使集體自衛權等具有重要意義。

盡快實現行使集體自衛權和新設NSC

——今年2月訪美之際,在人們最關注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的問題上,安倍首相成功促使美國同意了部分農產品作為貿易上的例外項目,隨後他表明將會參加TPP談判。這讓人產生一種強烈印象:他成功修復了民主黨政權時期發生動搖的日美關係。另一方面,日美間還存在諸如遷移沖繩美軍普天間基地等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您認為在日美關係方面應該優先解決的課題是什麼呢?

關於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我們已向沖繩縣知事提交了填埋該縣名護市邊野古沿岸水域的申請。而關於集體自衛權問題,我想參議院選舉後,內閣將馬不停蹄地謀求修改憲法解釋,促使集體自衛權的行使成為可能。此外,關於新設具有外交、防衛指揮部職能的國家安全保障會議(NSC)的問題,由於6月前的通常國會將持續審議相關法案,想必在參議院選舉後的臨時國會上將有所進展。儘管美國不會高聲明言,但這些事情都是他們一直期待的。

安倍政權「右傾化」是被政治化的論調

——安倍訪美之際,圍繞修改歷史認識問題,美國國內部分人士發出了擔憂日本「右傾化」的聲音。美國國會的報告也將安倍首相稱為「頑固的民族主義者」。目前,儘管這種聲音有所減弱,但他們的憂慮並未完全消除。

不僅是美國,其它國家也存在認為安倍政權恐將走向右傾化的論調。然而,必須對此予以正名。如果非要做出定性,安倍政權只是試圖引導戰後日本的左派、自由派立場向中央靠攏而已。如果認為行使集體自衛權和設立NSC就是右傾化行為,那麼美國早就已經完成右傾化了。韓國又如何呢?我想,將未來的計劃說成「右傾化」,這是一種帶有明顯政治化色彩的論調。

修訂防衛大綱對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義

——不過,國民尚不了解日本在安全保障問題上的整體規劃。安倍政權是如何描繪這一規劃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現在我們正積極致力於盡快設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準備採用國民能夠理解的形式制定基本的國家外交與安全保障戰略。其中包括制定新版防衛大綱的行動。我們將立足於當今形勢,搭建外交與安全保障政策的脈絡與骨架。

——關於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即使提交了填埋申請,形勢仍不容樂觀。安倍政權似乎有望長期執政,但在這一問題上能否真正弄出一些眉目呢?若假設會出現分歧點,那麼會是些什麼因素導致的呢?

沖繩縣知事很快會交出結論,由此將後面的發展產生某種影響。坦率地說,除了邊野古地區外,現在還沒​​有其它好方案。如果知事不同意,是否會放棄遷移呢?我認為應該不會走到這一步。這個問題最終將由安倍首相做出判斷,所以現階段我只期待著能夠正式獲得填埋許可。

抱著要在普丁時代解決北方領土問題的決心,開展日俄談判

——再說一說陷入僵局的日俄關係,前段時期,安倍首相對俄羅斯進行正式訪問,這是日本首相10年來首次訪俄。此後,冰冷的雙邊關係總算是出現了一些回暖跡象。北方領土問題正是癥結所在,普丁總統甚至提出了歸還兩島等「平分」言論。 

俄羅斯方面想必會根據參議院選舉結果來判斷是否認真對待談判吧。本人一貫主張,日方應抱著在普丁總統任期內解決問題的決心展開談判。同時,普丁總統提出「平分」的時候,不要說「不接受平分」,而應思考怎麼分才算是平分。由於不可能獲得兩國民眾的全體贊成,所以只要大多數人能夠接受,那就算是平分吧。為此,需要在領土問題以外的能源、環境等領域實現各種形式的合作,還需要有大的戰略框架。如果能夠做到這一步,整體上就相當於平分吧。我認為應該建立一個任何一方都不會大占便宜的框架。

印度是「多邊戰略外交」的支柱

——您如何看待南亞的印度? 5月末,辛格(Manmohan Singh)總理訪問了日本。

會談似乎非常成功。印度是一個非常親日的國家,日印之間不存在嚴重的對立因素。而且,該國是正在追趕中國的新星。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國家,必須深化日印關係。印度是日本開展「多邊戰略外交」的重要支柱之一。

——安倍首相在4月末開始的長假期間訪問了中東多國。與沙烏地阿拉伯領導人舉行的會談似乎非常成功。除了能源合作外,還商定要開展人員交流及核能合作等項目。

關於中東局勢,既面臨著敘利亞和伊朗等棘手問題,又有複雜的歷史背景。在這個地區,不是日本出手就能解決問題的。另一方面,日本不曾直接插手干預中東問題,這裏還有很多親日的國家,日本有必要進一步深入進去。其中一項就是被稱為「和平與繁榮走廊」的巴勒斯坦杰里科地區開發計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想,日本、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將共同參與該項目。這是以巴共同參與的為數不多的項目之一,如果日本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將有望產生各種輻射效應。我也希望安倍首相進一步推進此事。

以TPP、RCEP、日中韓FTA為三大支柱的日本

——再看經濟外交,安倍經濟學的日本重生戰略十分重視經濟外交,據說首相本人將親自打頭陣,宣傳推介日本。您能否再談一談這一戰略?

其支柱之一是TPP。日本已經加入了由16國構成的東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和日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等亞太地區多邊經濟合作的所有主要框架。只有日本一個國家做到了這一步,可以說是區域經濟合作的「樞紐之國」,發揮著重大作用。當然,我們也面臨農業等國內方面的困難,所以既要給予足夠的補貼,又要採取主動汲取亞洲發展活力的積極態度,這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安倍首相已經率先前往中東等地,推銷包括核電廠在內的基礎設施出口項目。時至今日,日本仍是世界排名第三的經濟大國,依然擁有強大實力。而且,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技術大國之位長達43年之久,家底也很殷實。日本企業掌握著許多技術財富,具有十足的潛力可以拉動實際的經濟成長。

日歐也可以在非洲展開合作

——受困於財政金融危機的歐洲方面又如何呢?安倍首相在北愛爾蘭參加完G8峰會後,又在倫敦金融街發表演說,宣傳了安倍經濟學,受到的評價也不錯,那麼安倍政權的歐洲外交將何去何從? 

從歷史角度來說,戰後,歐洲的舊西方陣營國家與日本同屬民主主義國家,一直將彼此的友好關係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作為日本而言,歐洲是自由、人權、民主主義的發祥地,因此對其抱有尊敬之意。然而,考慮到如今歐洲國際地位的相對下降,有必要重新將傳統的友好關係升級為著眼於未來的友好關係。歐洲各國則充滿了期待,盼望安倍經濟學能激活長期停滯的日本經濟。我們應該從政治和經濟兩方進一步深化日歐關係。

6月,第五屆非洲開發會議(TICAD V)在橫濱召開,安倍首相與非洲39國領導人舉行了會談​​。歐洲對非洲各國有很大的影響力,想必歐洲也一定會歡迎日本進一步參與非洲事務,幫助非洲發展吧。非洲具有巨大發展潛力,考慮到非洲的未來,日本有必要與歐洲做好充分協調。

——最後請您談一談中南美方面。

中南美的墨西哥、秘魯、智利已經加入TPP談判,首先是這三國,日本與中南美各國的關係非常重要。不過,安倍政權「俯瞰地球的外交」在某些方面尚未對中南美做出清晰的定位。從這個意義而言,如何在中南美布局將是今後的重大課題。

安倍外交的足跡(2013年1月—6月

日程 訪問國 主要活動
1月16日—19日 越南、泰國、印尼 闡述重視東南亞的安倍主義「東南亞外交新五原則」
2月21日—24日 美國
2月22日 日美首腦會談
重新確認日美同盟、明確表示日本將參加TPP談判
3月30日—31日 蒙古 確認日本與蒙古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
4月28日—5月4日 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土耳其 日本首相10年來的首次正式訪問。簽署了「有關發展日俄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與中東三國在構建能源與經濟合作、安全保障、人文交流等多層次關係的問題上達成共識
5月24日—5月26日 緬甸  日本首相36年來的首次正式訪問。就強化兩國關係和經濟援助問題達成共識
6月15日—20日

波蘭、英國、愛爾蘭

6月16日 「Visegrad4國(V4=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日本」首腦會談(波蘭華沙)

6月17日—18日 G8峰會(北愛爾蘭厄恩湖)

6月20日 日本與愛爾蘭首腦會談

「V4+日本」合作10週年,就建立「基於面向21世紀的共同價值的夥伴關係」達成共識
在G8峰會上宣傳「安倍經濟學」

專訪內閣官房參事谷內正太郎(1):「日中關係」「日韓關係」等請點擊此處

(採訪日:2013年6月27日,採訪人、組稿:Nippon Communications Foundation代表理事 原野城治,攝影:花井智子)

    關鍵詞

    安倍晉三 美國 印度 政治 日美關係 普天間基地 TPP 歐洲 俄羅斯 外交 集體自衛權 北方領土 日俄關係 國家安全保障會議 以色列 中東 領土問題 RCEP 沙烏地阿拉伯 非洲 沖繩美軍基地 谷內正太郎 第二次安倍內閣 佛拉迪米爾・普丁 日印關係 巴勒斯坦 約旦 日中韓FTA 自由貿易 FTA・EPA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