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米飯到麵包」,日本人飲食習慣的改變

文化 生活

岩村暢子 [作者簡介]

據總務省的調查顯示,日本家庭的生活費支出中,用於採購麵包的費用首次超過了白米。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逆轉現象呢?岩村暢子女士自1998年以來長期致力於家庭飲食習慣調查,讓我們來看看她的分析。

2011年總務省公布的「家庭收支調查」顯示,日本普通家庭用於購買麵包的支出超過了白米,這一結果引起了人們的熱議。平均每個家庭(兩人以上的家庭,農林漁民家庭除外)全年用於購買白米的支出額為2萬7,428日圓,而用於購買麵包的支出額為2萬8,318日圓,兩者的位置發生了逆轉。自昭和21年(1946年)開始實施「家庭收支調查」以來,出現這種情況尚屬首次。

「遠離白米」的歷史原因

一直以白米為主食的日本人「遠離白米」的問題早在幾年前就已成為話題。不過,我們可以認為,上述數字所反映的現象背後,存在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從歷史角度來看,從小吃慣了麵包的人事實上已經占據了人口的大半。戰後,日本通過接受美國多餘的小麥這種「受援」方式,恢復了營養午餐制度,該制度以「食用麵包」為前提,在1954年制定「營養午餐法」後繼續保持下來,並於上世紀60年代,推廣到了全國各地。

這為現在年齡上至60歲左右的數量龐大的日本人從小習慣「食用麵包」奠定了基礎。2011年的「家庭收支調查」顯示,用於購買白米的支出高於麵包的,只有戶主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家庭,或許這也恰恰證明了上述觀點。

此外,我們不能忘記,上個世紀50年代後半期至60年代,政府出於「依靠白米和蔬菜,日本人的身體素質無法增強」的考慮,積極鼓勵並推進了「飲食的西化」,即食用麵包和畜產品(動物蛋白、乳製品)等。同時,還大力實施了旨在促進水稻農業人口向其它產業轉移的政策。

而人們也嚮往著能在「西式餐桌」上「享用吐司早餐」的生活,從這個時期(1960年前後)開始,日本人的飲食內容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下一頁: 趨向「簡單化」與「分別用餐」

關鍵詞

營養午餐 米飯 總務省 岩村 暢子 麵包 家庭生活費支出 家庭收支調查 遠離大米 西化 食DRIVE 分別用餐 便利商店 家庭成員 飲食習慣 牛丼 迴轉壽司 三菜一湯

岩村暢子IWAMURA Nobuko簡介與署名文章

丘比株式會社顧問,「200X家庭設計室」室長。以首都圈1960年出生後的母親為對象,從1998年起開始實施「食DRIVE」定性調查。著作有《變化的家庭變化的餐桌——被事實打破的營銷常識》(中公文庫,2009年),《兩種日本人產生於1960年的隔閡》(新潮社,2013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