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的文化史

文化

高階秀爾 [作者簡介]

富士山從遙遠的古代開始就是日本人讚嘆和崇敬的對象,也是許多繪畫和文學的題材。為什麼富士山與日本人的心靈有著如此深厚的淵源?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美術史家高階秀爾將為我們做出詮釋。

旅行與富士山

就像在前文中提到的,「富士講」成員的參拜登山是一種信仰行為,不過同時也是江戶百姓從日常生活中擺脫出來,沿途欣賞美麗風景,到陌生城鎮接觸各種新奇事物的觀光之旅。這倒如同江戶時代盛行的伊勢(伊勢神宮——譯者註)參拜和金毘羅(航海之神——譯者註)參拜。根據18世紀初伊勢山田奉行(山田奉行,江戶幕府官職——譯者註)提交給幕府的報告,可以推算出每年有50萬至60萬人前往伊勢神宮參拜。而且這還是平常年分的數字,如果趕上遷移神殿的特殊紀念年分,會有比平時多出好幾倍的百姓從全國各地趕往伊勢。為了迎接這些參拜者,不僅伊勢集中了許多旅館、問訊處和特產商店,就是途經城鎮上的驛站也是鱗次櫛比。參拜者的主要目的自然是參拜伊勢神宮,不過能夠體驗各地的不同風情也是參拜的一大魅力。事實上,參拜伊勢神宮是任何人都比較容易成行的安全旅行。根據當時的記錄,參拜伊勢神宮的人裏面有許多婦女和兒童。

不僅是伊勢參拜,在江戶時代,出門旅行十分盛行。當然,在這之前並不是沒有人去旅行,紀貫之的《土佐日記》(10世紀)和阿佛尼的《十六夜日記》便是十分優秀的旅行文學。不過,進入江戶時代以後,參勤交代(參勤交代,亦稱為參覲交代。是日本江戶時代一種制度,各藩的大名需要前往江戶替幕府將軍執行政務一段時間,然後返回自己領土執行政務——譯者註)制度的確立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人與物的流動開始大規模化,再加上戰亂時代終於結束,長久的和平時期到來,江戶遊覽和京都遊覽這樣的觀景遊山之旅開始在全國盛行,街道和驛站日漸完善,飛腳(江戶時代以遞信、快遞為業者——譯者註)制度日益發達,全國范圍的通信聯絡網得以確立和完備。這些原因都使得旅行的人數飛速增長。人員往來最為頻繁的地方便是連接新興都市江戶與京都、大阪的主要幹道——東海道。十返捨一九的《東海道中膝栗毛》(栗毛,栗色的馬。膝栗毛,意為用自己的膝蓋代替騎馬,即徒步的意思——譯者註)(初編1802年)獲得了爆炸性的銷售量,廣重的《東海道五十三次》系列更是深受歡迎,以致出版了3個版本。這些事實都有力證明了東海道上的旅行對人們來說具有多麼強烈的吸引力。

安藤廣重《東海道五拾三次之內 原 朝之富士》

在東海道上旅行,只要天氣晴朗,就可以近距離觀賞富士山的雄偉身姿。這對於旅人們來說是莫大的樂趣。在這一時期出版的許多東海道沿途繪畫和旅行指南上,必定會突出富士山的形象,而且都會提及富士山的美。大量留存至今的旅行筆記和記錄中,常常會看到讚美富士山的表述,描繪在旅途中所見富士山的圖畫以及吟詠富士山的和歌和俳句也廣為流傳。

例如,喜愛旅行的芭蕉在《野曬紀行》(野曬,指在野外遭遇風雨,或飽經風霜的骷髏——譯者註)中記錄了自己在翻越箱根關卡時忽遇降雨,山峰被雲霧籠罩的情景。

「陣雨忽降忽停雲霧繚繞不見富士山的日子亦別有一番趣味」

應該說詩人雖然並沒有親眼看到富士山,可是富士山的身影已經清晰地映照在詩人的心中了。京都的徘人蕪村回想著自己的江戶之旅,留下了下述如畫般生動鮮活的千古名句:

新綠葉叢淹沒中,只餘富士一孤峰。

就這樣,以富士山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和繪畫作品被大量創作出來並廣受好評,再加上旅人們帶回來的旅途見聞——所有這些都對富士山的形象在百姓之間得到普及起到了很大作用。只要看一看江戶時代誕生於各地的「鄉土富士」(日本各地被命名為「富士」的山峰),就能明白日本人對富士山的憧憬是多麼的強烈與巨大。「鄉土富士」又被稱為「擬富士」,指的是把與富士山相似的山當成富士山,並用「當地地名+富士山」的名稱來稱呼它的習慣。例如青森縣岩木山被稱為「津輕富士」,鹿兒島縣的開聞岳被稱作「薩摩富士」。到了近代,「鄉土富士」逐漸增多,如今在全國共有350座。當地的人們懷著自豪與熱愛之情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富士山,這一事實也進一步證明,唯有富士山才是所有日本人心靈的故鄉。

[本文為《JAPAN ECHO》Vol. 30, No. 1(2003年2月)刊載的英語論文“Mount Fuji in Edo Arts and Minds”的日語版。日語版首刊於高階秀爾和田中優子編《新視點看江戶》(新書館/2006年)]

關鍵詞

富士山 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 浮世繪 江戶 安藤廣重 東海道五十三次 聖德太子 名所江戶百景 富士信仰 高階秀爾

高階秀爾TAKASHINA Shūji簡介與署名文章

美術史家。大原美術館館長、東京大學名譽教授。1932年出生於東京。東京大學碩士課程(美術史專業)畢業。歷任東京大學文學系教授、國立西洋美術館館長等職,2002年起擔任大原美術館館長。2012年獲文化勳章。主要著作有《文藝復興的光明與黑暗》(三彩社、1971年;中公文庫、1987年、榮獲藝術選獎文部大臣獎)、《鑑賞日本美術的眼光——東西方的邂逅》(岩波書店、1991年;岩波現代文庫、2009年【增補版】)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