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的文化史

文化

富士山從遙遠的古代開始就是日本人讚嘆和崇敬的對象,也是許多繪畫和文學的題材。為什麼富士山與日本人的心靈有著如此深厚的淵源?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美術史家高階秀爾將為我們做出詮釋。

日本美術的狂熱愛好者龔古爾(Edmond de Goncourt)在1892年2月17日的《日記》中記錄了他和朋友們一起鑑賞北齋所繪以「富士山」為題材的版畫作品(數幅)一事,並寫下了如下感想:「我們幾乎無法估量我國的現代風景畫畫家們,特別是莫內(Claude Monet),從這些印象中獲得了多大程度的幫助。」(“on ne sait pas assez ce que nos paysagistes contemporains ont emprunté a ces images, surtout monet,")。事實上,在那些讓印象派畫家們瘋狂的日本浮世繪版畫之中,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系列最為著名,同時也影響最大。後來,德布西(Claude Debussy)在創作交響詩《大海》時,用在樂譜封面畫上的波浪圖案也是取自同一系列中的《神奈川衝浪裏》(衝:海上,洋面——譯者註)。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衝浪裏》

在《富嶽三十六景》系列作品中,北齋有時會將富士山的雄偉容姿畫滿整個畫面,有時則會描繪從江戶街市的另一側遠眺的富士山。通過他各種匠心獨具的奇巧構圖,這一系列作品從誕生之初就獲得了巨大的好評。不過北齋並不滿足於此,又追加了10幅圖,最後共計完成了46件作品。然後,他又將100幅富士圖重新集結成冊,留下了冊子本形式的全三卷《富嶽百景》。除此之外,有富士山出現的北齋作品也不在少數。手繪畫方面,則有被指定為重要文化遺產的《潮干狩圖》(潮干狩,日語讀作shiohigari,意為退潮拾貝——譯者註),這幅畫作描寫了在海邊興高采烈拾貝的人們,背景正是白雪覆頂的富士山的秀麗身影。還有在他90年漫長生涯的最後一年創作的一件作品《富士越龍》。這位有著旺盛創作欲的天才畫家終其一生都為富士而痴迷。

葛飾北齋《潮干狩圖》(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葛飾北齋《富士越龍》(北齋館藏)

 

下一頁: 畫作中的富士山

關鍵詞

富士山 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 浮世繪 江戶 安藤廣重 東海道五十三次 聖德太子 名所江戶百景 富士信仰 高階秀爾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