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日治時期的文人交流方式——以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主筆・尾崎秀真為例

臺灣香港 文化 國際交流 歷史

森美根子 [作者簡介]

受後藤新平延攬,來臺擔任臺灣日日新報的漢文版主筆的尾崎秀真,棄醫從藝,過著沉浸在漢詩漢文篆刻的文人生活。和當時明治維新後,在西化的政策環境下不得不背離傳統文化的日本文人,有著大不同的際遇。

來臺前即喜愛漢詩漢文,並涉足篆刻

在臺灣發行的近代美術史相關書籍,經常會出現尾崎秀真的名字,介紹他留在臺灣的多項功績。提到尾崎秀真與臺灣的緣份,是從1901年4月他在後藤新平的延攬下擔任臺灣日日新報社的記者開始。3年後,他承繼籾山衣洲的職位,成為同新聞的漢文版主筆。在他參與總督府臺灣史料編纂事業的1922年以後,秀真也兼任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査會的調査委員和臺灣博物館協會的理事等。在臺的45年間,不只作為一名記者,在歷史、考古學的領域也留下很多功績。

這些在臺灣研究者之間是眾所皆知的事實,反倒是在重要的祖國日本,大概只知道他是涉及佐爾格事件的尾崎秀實之父而已。就連日本的研究者,對於他在臺灣的功績,更不用說他精通詩書畫,以及在篆刻的領域相當活躍的事實,知道的人寥寥無幾。

根據資料,秀真在18歳時,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待,從故鄉美濃(岐阜縣)到東京,在醫院擔任藥劑師換取住宿,並且到私立醫校的濟生學舍上課。之後,他參與了針對醫生發行的報紙《醫界時報》的編輯工作,結識當時擔任內務省衛生局長的後藤新平。此因緣大大影響了他往後的人生。

秀真從小學開始就喜愛漢詩漢文,原本就對文學抱著強烈憧憬,當《醫界時報》因為爆發中日戰争而停刊時,他重新燃起作詩的熱情。明知道父母親對他寄予厚望,仍在中途捨棄了從醫之路,進入1896年創刊的雜誌《新少年》編輯部,與作家・鹿島櫻巷一同擔任評選人之一。聽說這個時期的秀真,向依田學海學習漢詩,向渡邊重石丸學習國學,向高崎正風學習和歌,完全沉浸在文學的世界。

1897年3月,秀真成為《新少年》的編輯主管,號「白水」,似乎也是在這個時候涉足篆刻的世界。篆刻印是在完成書畫之際用來代替簽名的,而漢詩人的他會被篆刻的魅力吸引,或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下一頁: 任臺灣日日新報的漢文版主筆,沉浸在詩書文當中

關鍵詞

日本 繪畫 臺灣 交流 台湾 日本統治時代 日本統治時代

森美根子MORI Mineko簡介與署名文章

出生於東京的臺灣美術研究家,亦為一般財團法人臺灣協會理事,並曾任了德寺大學兼任講師與亞洲太平洋交流學會理事。1996年,在臺北縣立文化中心主辦的「民俗風情―立石鐵臣回顧展」中,以藝術顧問身份擔任日方統籌,此後在日本策劃多場臺灣畫家的展覽會。同時也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北京中國美術館等各地演講。著有《畫過臺灣的畫家——日本統治時代畫師列傳》(2010年產經新聞出版,書名暫譯)、《日本統治時代的臺灣,不為人知的日本畫家》(2018年振學出版,書名暫譯)等書。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