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霞關大樓和新光摩天大樓的臺灣人・郭茂林的故事

臺灣香港 社會

酒井充子 [作者簡介]

建築生涯的原點始於臺灣

郭茂林活躍於建築界的原點,可以說是從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現在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開始,他在那裡學習建築的基礎知識。2010年,以高齡89歲訪問母校之際,來到了「校史館」,從日本統治時期的1912年設立「工業講習所」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的校史資料,全都彙整於內,只要進入「校史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歷任校長的照片展示。在紀錄片中拍攝了郭先生向照片致敬行禮的畫面,但鏡頭卻未能完全捕捉到郭先生在那之前的模樣,當他從歷任校長的照片中,認出千千岩助太郎校長的容貌時,立刻挺直背脊並摘下帽子,那一刻令我至今仍然無法忘懷,那樣的舉止動作,簡直就像回到學生時代。

千千岩校長的功蹟為詳細調查並記錄了臺灣原住民的居所。郭茂林先生1940年畢業,前往東京就任鐵道省的工作,當時建議他去東京的人,就是千千岩校長。身為8個兄弟姊妹的老么,當他從基隆出發前往日本時,他的母親說「會忍不住眼淚」,所以未到港邊送行。郭先生曾告訴我,他的母親是個胸脯大、廚藝很好的人。

郭茂林只有一次提到了「臺灣精神」這4個字,也就是「怎麼可以輸給日本人!」的精神。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許多層面上臺灣人都面臨不平等的歧視,升學時也遭受差別待遇。臺北工業學校裡的日本學生遠比臺灣人更多,郭先生當初重考一年,才擠入升學窄門。當時雖然不常聽到「臺灣精神」這4個字,但在臺灣人的心中,必定都抱有那樣的心情。

「天時,地利,人和」

郭茂林也是一位理解如何獲得他人關愛的人。在東京就職後,職場上司告訴他:「你還年輕,要多用功」,並且介紹他東大時代的友人、東大建築學科的岸田日出刀教授――曾設計安田講堂,享有盛名。但是岸田教授並未馬上接納他,某次偶然之間,他讀到岸田教授的隨筆文章提及:「喜愛毛筆所寫的信件」,於是馬上準備筆墨寫信,再次請求成為門下弟子,終於在1943年,獲得了旁聽課程的許可;後來,又獲拔擢成為研究室的助手,長達20年的時間,他跟隨岸田教授和建築計畫學的吉武泰水教授進行研究。其後,1963年接受了三井不動產的邀請,擔任顧問。或許以前擔任助手,負責營運研究室的經驗,對於往後郭茂林的角色,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對於可以成功打造霞關大樓,郭茂林舉出3個關鍵:「天時,地利,人和」。當時是日本的高度經濟成長期,1961年制定特定街區制度,1963年更制定容積率制度,取消了31公尺的建築高度限制。在那個時間點,霞關三丁目成為建設預定地,區域中的東京俱樂部和霞會館都相繼推出改建計畫,出現了兩棟建築大小的空地。這裡和一旁的會計檢查院,被指定為特定街區,讓超高摩天大樓的建造計畫成真。這片土地曾經是工部大學校區,就是現在東京大學工學部的前身之一,創設於1877年,為明治政府培育日本技術人員的教育機構,例如設計東京車站的辰野金吾、迎賓館(譯註:赤坂迎賓館原為皇太子居住的舊東宮御所,戰後,皇室讓與日本政府,改建成接待外賓的場所)的片山東熊等人才輩出。建築史學家鈴木博之曾在著作《東京地靈》之中寫道:「接近百年之後,此地建造了日本首座摩天大樓,或許是因為土地守護靈的保佑庇護的關係。」或許這塊土地也需要郭茂林的力量,他之後在建築過程中營造出的「人和」,成為了霞關大樓建築計畫的推動力。雖然霞關大樓現在只是一棟普通的大樓,但當時施工現場所採用的防火設備和輕量混凝土、塔式起重機的攀爬施工法等等專利,高達40多件,成為往後建造摩天大樓的基礎。

「工部大學校址」碑。後面為霞關大樓(攝影:酒井充子)

下一頁: 回報故鄉臺灣的恩惠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建築 摩天大樓 霞關大廈 台湾 建築

酒井充子SAKAI Atsuko簡介與署名文章

電影導演。生於日本山口縣周南市,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部政治系畢業後,先後任職製造產業、新聞記者。其後,深入採訪臺灣的日語世代,所執導的電影處女作《台灣人生》,於2009年正式上映。其他紀錄片電影有《聳入天際――建築師・郭茂林》(2013、暫譯)、《台灣認同》(2013)、《兩個祖國之間的愛――李仲燮之妻》(2014、暫譯)、《台灣萬歲》(2017),著書有《台灣人生》(光文社)。現在、在製作一部以台灣的離島蘭嶼為舞台的作品。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