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打造砂糖王國的新渡戶稻造

臺灣香港 歷史 文化

改良品種、栽培法及製造法,成功增加產量

新渡戶理解農業是創建國家的堅實基礎,這樣的思考,記載於1898年的《農業本論》之中,其中代表性的部分簡單整理如下。

「若未在國內蓄積農業之力,便想要在國外單憑工商業的力量展翅高飛,簡直如同飛鳥不在樹木或岩石上築巢,只想單靠雙翅飛越遙遠的海洋一樣。農業若萬壽之龜,而工商業則如千年之鶴。換言之,農業發揮的作用在於長久堅守一定範圍的土地,而工商業則是既高且廣地跳躍,作用在於擴張勢力。因此,兩者若能互相配合,才會見到經濟開始發展,也才能為國家帶來理想長遠的發展。」

新渡戶說明,農業要和工商業一同構築堅實的基礎,才能建構理想的國家,帶來繁盛的未來,而他想在臺灣的糖業實踐此理念。因此他來臺赴任後,耗費半年的時間視察全島,深信臺灣殖興產業的關鍵就在於製糖產業。調查全島的狀況之後,他趁參加在巴黎召開的萬國博覽會之便,藉此機會考察歐美各國與其他殖民地的製糖設備,回程途中繞經埃及和爪哇,實地視察當地製糖產業的經營狀況,習得殖產局長所需的各種知識後,踏上歸途。原本製糖產業從荷蘭統治時期以來,即為臺灣的主要產業,和茶葉、樟腦並為三大出口產業。

但日本統治臺灣之前,以及統治初期,臺灣生產砂糖的甘蔗品種,其莖部細長,收穫量亦少,因此必須進行品種改良。新渡戶擔任民政局殖產課長,之後更擔任殖產局長代理、臺灣糖務局的臨時局長,他向當時的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籐新平提出「糖業改良意見書」,陳述甘蔗的品種改良、栽培法和製造法等等重要意見。之後從國外進口適合臺灣風土氣候的甘蔗品種,以新品種汰換原生種,並改良栽培方式,再加上分別種植成熟期不同的品種,使臺灣的製糖工廠全年都可以運轉生產。

1906年12月,明治製糖株式會社設立於鹽水港廳(譯註:社址位於現今的臺南市麻豆區),當時日本內地的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也將業務延伸至臺灣;另一方面,臺灣製糖也在1921年7月完成九州製糖工廠的建設工程,並建構起一套體制,將臺灣製造的原糖運往神戶和九州的2個工廠,進行砂糖精煉的作業。如此一來,1902年5萬5千噸的製糖產量,在1925年達到48萬噸,成長約8倍,從1936年開始到隔年的生產高峰期,年產超過百萬噸,自此,臺灣的製糖產業進入興盛期,滿足當時日本內地的需求,綽綽有餘。

下一頁: 為臺灣製糖產業做出卓越貢獻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新渡戶稻造 日本統治時代 後籐新平 台湾 日本統治時代 後藤新平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