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阪人和臺南人如此相像?——相互吸引的日臺古都交流

臺灣香港 文化

大洞敦史 [作者簡介]

對自身所出的堅持及土地的認同

回到正題,「在陌生的土地上也能大方使用自己的母語」這一點,也是大阪人和臺南人的特徵。在東京很少能夠聽到純正的東北腔或九州腔,但大阪腔則是隨處可聞。大阪人認為,所謂的標準日語不過是「東京腔」罷了。另一方面,回到臺灣,臺北街頭常聽到的,幾乎都是近似中國普通話、稱作「國語」或「華語」的語言;但在臺南,源自於中國閩南方言的臺語,則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筆者認識的人裡面,有好幾個人就算和我――幾乎不懂臺語的日本人――說話時,仍是堅持不說「國語」。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見的是,「面對中央,古都仍舊有所堅持」。順帶一提,現今的大阪,在7世紀時曾有一座稱為難波宮的都城,因此足以與京都、奈良共稱古都。雖然關原之戰不幸敗北,但大阪人擁有一種意識,認為自己才是真正傳承了從古自今的日本文化精髓。而臺南從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殖民統治開始,僱用了許多東南亞的移民以建設城市,之後鄭成功擊敗荷蘭人,將前述的赤崁樓設為行政中心,建立起漢人政權。

若說大阪是豐臣秀吉太閣殿下的根據地,臺南就是鄭成功的大本營。豐臣秀吉和鄭成功都是平民出身,先不論史實,小說和戲劇中所描繪的豐臣秀吉,雖然說的是尾張腔,但腦袋反應靈敏,善於理解人心,而被稱為「得人心者」,可以說是非常典型的大阪人。

另一方面,鄭成功在明帝國滅亡後,成為一位以反清復明為目標、持續武裝抵抗清帝國的人物,現在的臺南人也承繼了鄭成功在政治上如此的反骨性格。

順帶一題,近松門左衛門以鄭成功為原型撰寫人形淨琉璃的劇本「國姓爺合戰」,在1715年於大阪的竹本座首次上演,這可說是300年前的某種奇妙緣份。

下一頁: 不只表面上的觀光推廣,更強化城市間的牽絆

關鍵詞

大阪 臺灣 臺南 日本 台湾 大阪 台南

大洞敦史DAIDO Atsu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84年生於東京,明治大學理工學研究科碩士課程畢業。2012年移居臺灣臺南市,蕎麥麵餐廳「洞蕎麥」經營5年後,設立「鶴恩翻譯社」。著書有《遊步臺南》(繁體書,皇冠文化)《臺灣環島―南風のスケッチ》,日譯書《フォルモサに吹く風》(福爾摩沙三族記)《君の心に刻んだ名前》(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台湾 和製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の記憶》(台湾老花磚的建築記憶)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