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何不讓座?——思考臺灣的「同理心」和日本的「自我責任」

文化 臺灣香港 社會

公共運輸工具的讓座文化、心理及行為,展現社會的寬容、想法及人我的互動關係。從「同理心」、「自我責任」為切入點,思考讓座背後的意涵及大眾心理。

「同理心」的無限放大與「自我責任」的強迫心理

不讓座時常被舉出的原因之一:日本人通勤時間很長。因為加班或工作繁忙而精疲力竭,無論精神上還是體力上都無暇顧及旁人。某位住在茨城縣、每日通勤往返東京的男性,常常要等4、5班電車才有位子可坐,因此好不容易坐下了,當然不會有想要讓座的心情。此外,常常會聽到,猶豫是否讓座給高齡者的原因在於:「有些人不喜歡被當作老人」、「想讓座卻被拒絕,有時候還會被罵」的狀況。如此看來,覺得與他人之間發生困擾很可怕,或是覺得麻煩的心情,日本人和臺灣人相比,落差似乎不小。

相對於臺灣的「同理心」,日本最近常出現的用語是「自我責任」。2004年伊拉克發生的日本人質事件中,日本社會開始廣泛地使用這個用語,之後另一位日本記者安田純平在敘利亞淪為人質,最近終於獲釋回到日本,也有人使用「自我責任」來批評他,激起了一陣辯論。這個用語原本是表示「例如契約裡的免責事項(英語是Own risk)」的概念,現在則增加了強者拒絕幫助弱者、還嘲笑弱者處境的語意。在日本擁有如此多重涵義的「自我責任」這個字,若要翻成臺灣的用語,應該很難用一個字表達清楚。現今的日本社會裡,懷孕和高齡這兩件事都屬於「自我責任」的範圍,勿對他人造成困擾、應該自己默默忍耐這種意識,或許正籠罩著整個社會。日本人從小就徹底學會以「不要造成他人困擾和麻煩」為美德,但現在似乎反而「不允許他人對自己造成困擾和麻煩」,變成一種增強負面情緒的原因。

另一方面,臺灣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則是你來我往的互補狀態。或許多少會造成他人的困擾,但反過來說,當對方有困難的時候,就會不怕麻煩地伸出援手。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多方接觸,無可避免地會產生摩擦、發生糾紛,但是卻不會孤立無援。

當然,所有事情有優點,同時也有缺點。震災等等非日常的緊急狀態下,採取行動時盡可能地不對他人造成困擾的日本人形象,在海外也受到諸多讚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反過來說,2018年9月,許多自由行旅客暫時被困在大阪關西國際機場時,要求臺灣政府進行救助的強大輿論,導致臺灣外交官自殺的事件,或許可以說是缺乏「自我責任」想法的結果。對本國民眾的「同理心」如此氾濫過度,當時在臺灣的社交媒體上被批評為「巨嬰」心態。

雖說如此,現在日本對於弱者要求負起「自我責任」的態度,也讓人感到太過。人生很長,誰都會老,更無法預測何時自己會發生意外,需要旁人的幫助。日本人在評價臺灣的時候,嘴上總是說:「臺灣還保有日本失去了的東西」,我想應該是「同舟共濟」的精神,還存在於臺灣社會之中的緣故吧。

標題圖片:年輕女性向孕婦讓座(Ushico / PIXTA)

關鍵詞

臺灣 公共禮儀 孕婦 高齡者 讓座 台湾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