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人為何不讓座?——思考臺灣的「同理心」和日本的「自我責任」
文化 臺灣香港 社會-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來,這裡給你坐」
縱使隔了好幾個位子的距離,還是有人會開口招呼,而主動出聲的人裡面,有上了年紀的婦人,也有男性乘客,被讓座的人則是行動不方便者、孕婦、高齡者或是帶著嬰幼兒的男女乘客。被讓座的人很自然地接受好意,就算是回答:「沒關係,我很快就下車了。」雙方也不會出現尷尬的氣氛。而靦腆的年輕人,就算不開口,如果注意到有人需要座位,也會默默起身移動。這些臺灣人在公車或捷運上的互動樣貌,我現在已經司空見慣,但當初可是大吃一驚。因為很可惜地,這樣的狀況在現在的日本,並不容易見到,日本是一個在公共場所欠缺親切感的社會。懷孕、生產後,曾短暫住在東京的筆者,親身經歷了那樣的社會。距今已過了10年,我想應該多少有所改善,但詢問我的朋友之後,似乎反而更加惡化。
日本的不讓座現象與其文化形象的反差
臺灣常常可以聽到「同理心」這三個字,翻成日語的話,意思接近「共感」這個用語,但「同理心」卻含有更多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設身處地思考的語意,很難只用一個日語的單字來完整表達。語言,顯示著社會和文化的特性。總之,我們可以說,日本是一個少有機會讓人發揮「同理心」的社會。事實上,很多臺灣人到日本後,經常提到「日本人不讓座」的狀況,受到莫大的文化衝擊。
根據一篇名為「關於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內的互助行為與規範的國際比較」(*1)的論文,日本人覺得「想要讓座」、「應該讓座」的規範意識,相較於其他國家(英國、法國、德國、瑞典、韓國),呈現大致相同或略高的狀況,但在「是否付諸實行?」的行動頻率項目中,比起其他國家,其平均值卻顯示出無與倫比的低落。
鐵路公司為說明「孕婦標章」和勸告民眾體諒孕婦幫助推行娃娃車婦女的海報(攝影:高橋郁文)
當我採訪這幾年在日本曾有懷孕經歷的朋友,她們說,曾經因為身上有孕婦標章(吊牌)而被讓座的經驗,實際上大約是二成,常常碰到的是睡覺、玩手機或裝作沒看見的狀況。某位住在東京首都圈的臺灣女性,曾在懷孕時每天記錄通勤電車上自己遇到的讓座狀況。1個月扣掉週末休息,共有20天通勤,來回是40次,其中3~6次有人讓座給她,最終結果仍不滿二成。當懷孕月數增加,腹部的隆起也日漸明顯,讓座的比率些許上升,但最多也只有五成左右。若在臺灣,應該很少人會讓大腹便便的孕婦在電車上一直站著吧。
許多孕婦在懷孕初期身體狀況不佳,孕吐的症狀很嚴重,實在無法忍受站著搭電車通勤,甚至有人因此不得不請假休息1個月,直到狀況穩定才去上班。雖說公司的工作大多是辦公室事務,因此多少能應付,如果可以坐著通勤,就沒有必要請長假。當日本首相官邸的網站首頁上,大大地寫著「實現讓所有女性都能綻放光彩的社會」,但這個國家的實際狀態卻是如此,不禁令人悲從中來。而對高齡銀髮族的態度也是一樣,很多人覺得,縱使銀髮族之間有互助讓座的傾向――像是70多歲的人讓座給90多歲高齡的長輩,但年輕人讓座的機率還是很小。
我想知道這些現象是否僅在首都圈才特別明顯,所以嘗試性地訪問了居住在首都圈以外(名古屋、大阪、熊本、長野、京都、札幌、奈良)曾有生育經驗的人和高齡者,得到的結果是,比首都圈的狀況多少好一點,但很難說和臺灣等其他國家一樣優良。當被問到日本人最自豪的是什麼,應該很多人會說是真心的待客之道(譯註:原文為「おもてなしの心」)或良好禮儀,但是,讓很多外國人驚訝到目瞪口呆的「不讓座」文化,到底是基於什麼理由或心理作用而產生的呢?
(*1) ^ 川口龍之介、谷口綾子、大森宣曉、谷口守「關於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內的互助行為與規範的國際比較」《土木學會論文集D3(土木計畫學)》,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