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臺灣和牛的原點「見島牛」

文化 臺灣香港

栖來光 [作者簡介]

位於山口縣北端的離島見島,島上的「見島牛」被指定為「天然記念物」,一般認為是「和牛」的原始品種。此「見島牛」和臺灣的「源興牛」在DNA及體型上很相似,見島牛是否是源興牛的祖先,日臺海路的淵源引人深思。

見島傳統牛市的販售及臺灣航路

踏上見島的土地,我在見島牛保存會會長多田一馬先生的帶領下,抵達依傍著一座丘陵的共同牧場,看見被餵養地健健康康的見島牛。見島牛在1967年曾一度瀕危只剩33頭,後來成立了保存會,到2018年的今日已復育至87頭。每一隻牛都是自然交配下誕生的,體格雖小但十分精壯,漆黑光亮的毛色加上晶潤的雙眼相當討人喜愛。牠們的前肩部十分發達,呈倒三角狀,即便島內地勢梯田林立仍能俐落迴轉。據說牠們的性格十分聰慧,能懂得人們的意思,而且刻苦耐勞。至於和牛極具特色的肉質,多田會長表示「見島牛『連腳尖都是霜降』」,而箇中原因則在於海風替牧草帶來豐富的鹽分與礦物質。我拿出臺灣和牛「源興牛」的照片給多田會長過目,他驚訝地說:「跟見島牛好像欸!」詫異地指出雙方體格與牛角都十分相似。

見島牛的種牛(攝影:栖來光)

據說在1928年被指定為「天然記念物」以前,見島會舉辦牛市,販售雌雄成對的見島牛。臺灣的日本統治時期始自1895年止於1945年,換言之,有充裕的時間供源興牛的祖先們來臺。除此之外,當年鄰近山口縣的北九州港口門司港,跟臺灣的基隆港之間有「臺灣航路」相連。或許當年,牠們是從見島運往本土的萩市,然後轉赴門司港,以船運送往臺灣基隆港,最後抵達陽明山放養也說不定。附帶一提,根據李登輝基金會肉牛BLUP研究中心於日本畜產學會誌所發表的論文指出,「源興牛」多年來在臺灣的氣候中生長,如今已脫離黑毛和種以及過去曾配種過的歐美品種,發展出堪稱為「臺灣原生種」的專屬特徵。

島農高齡化,後繼人手不足

見島牛只有在島上的單獨個體會被視為「天然記念物」,且由於該項規定不適用於島外,故每年會有約10頭的公見島牛被運往本土養牛場,養大後當作肉牛出售,是100克進貨價3000至4000日圓的稀有和牛。只不過飼育見島牛的開銷相當龐大,光靠國家補助並不足夠,故販售收入用於填補資金缺口,幾乎沒有什麼利潤。除此之外,見島牛在反復地近親交配之下,配種變得一年比一年艱難,想靠數量稀少的見島牛維持生計,難度相當高。而對保存會來說,最頭大的問題莫過於後繼人手不足。島上農家漸趨高齡化,即便是千年田地・八町八反也不乏已無人問津的棄耕地。

從島的高處俯瞰八町八反。「Jikonbo古墳群」就在靠海的那一側(攝影:栖來光)

八町八反靠海的那一邊有著「Jikonbo古墳群」,是古時那些身負防人之職,開始於見島耕作稻米的人們永眠之地。觀光協會的天河保義先生告訴我,以前島上的人都說那裡是「地公墓」,據說是臺語對墳墓的稱呼。包括巨大風箏「鬼楊子」在內,這些種種都讓我體會到,見島的確深受亞洲大陸以及南方黑潮文化的強烈影響。

見島觀光協會的天賀保義先生說明「Jikonbo古墳群」給筆者(提供:高田義治)

《參考資料》

  • 《SNPマーカーを用いた台湾牛種と黒毛和種および欧米種との遺伝的関係の解析》(暫譯:使用SNP marker分析臺灣牛種與黑毛和種及歐美種之間的遺傳關係)/日畜會報89・2018/李登輝・王燕軍・中村佐都志・長嶺慶隆(李登輝基金會肉牛BLUP研究中心)
  • 《千年の田んぼ》(暫譯:千年田地)/石井里津子/旬報社
  • 《牛道をあゆみて~和牛経営調査紀行》(暫譯:走在牛道上~和牛經營調查紀行)/中山清次
標題圖片:見島牛(攝影:栖來光)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和牛 黑潮 山口 台湾 和牛 山口 李登輝

栖來光SUMIKI Hikar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2006年開始旅居於臺灣。為日本各類媒體撰寫有關臺灣的報道。著有《在台灣尋找Y字路》(玉山社,2017年),《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台灣交錯的時空之旅》(幸福文化,2018年)、台日萬華鏡(玉山社,2021年)。個人網站:「台北歲時記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