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訪臺灣和牛的原點「見島牛」
文化 臺灣香港-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距離山口縣萩市40公里遠的見島,地處山口縣最北端,是座周長僅約14公里的小島。這裡的「見島牛」被視為和牛的源頭,是獲得日本國家指定的「天然記念物(自然紀念物)」。在牛隻品種中同樣獲得指定的,還有鹿兒島縣口之島野生的「口之島牛」,但若單論養殖牛就只有見島牛。
據說從亞洲大陸輾轉來到日本列島的印度牛隻是和牛的源頭,牠們在日本的氣候風土薰陶下,逐步確立起今日所見的和牛特徵。現在,和牛種指的是黑毛和種、褐毛和種、日本短角種、無角和種這4種牛種,其中又以佔95%的黑毛和種尤多,此即一般所稱的和牛。松坂牛及神戶牛等知名的牛,是黑毛和種和外國品種的交配種。
歷史記錄顯示,見島牛在過去曾一度決議要與外國品種配種。身為農業經濟學者的山口女子大學前校長中山清次在著書中如此記載:「明治中期時,見島曾打算改良見島牛,試圖引入達旺牛(Devon)──改良和種的島根縣產種雄牛──進行配種,但改良計劃沒多久便喊停,原生種見島牛又一次得以保存下來。」中止計劃的原因不明,但結果讓純種的見島牛得以留存,可謂奇蹟。
源興牛與見島牛的血緣關係
臺灣在2017年鬆綁了日本和牛的進口限制,民眾得以接觸到日本各地的名貴和牛,一時蔚為風潮。當此之際,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培育出臺灣和牛「源興牛」的消息,在2017年秋天喧囂直上。(注:由於澳洲亦大量養殖源自日本的和牛種,並獨佔海外市場,故日本產和牛表記為「和牛」,外國產和牛則標記成「Wagyu」以作區別。此處沿襲臺灣的表記方式直接記作「臺灣和牛」)
李先生本身是農學博士,他在戰後收購了日本時代由日本本土帶至今之陽明山放養的19頭黑毛牛,並移至花蓮開始飼育。他按自己三芝老家的寓所「源興居」取名,將之命名為「源興牛」,並在一番調查過後有了驚人發現:原來源興牛的DNA竟與見島牛最為相近。換言之,山口縣萩市見島的「見島牛」,恐怕就是李先生飼育的「源興牛」之祖。
自古以來就有「防人」定居耕作的見島
2018年7月,我從山口縣靠日本海側的萩港出發,搭乘叫做「おにようず」的交通船前往見島。「おにようず」漢字寫作「鬼楊子」,意指一種見島傳統風箏,人們在家族後嗣誕生的那年年底,會畫一張六張榻榻米大的鬼臉風箏往天空放。我一想到即將見到夢幻般的「見島牛」,心情也不禁像風箏一樣飛揚。
連結日本本島與見島的船隻(左)船名「おにようず」原意為見島傳統風箏,後嗣誕生後掛在家裡天花板(右)(攝影:栖來光)
見島漸漸浮現在前方時,灰色的雷達設施也跟著映入眼中。見島後方就是韓國、北韓、俄國與中國,這讓我真切體會到,從日本往亞洲大陸看去,見島是僅次於對馬的最前線。見島自古以來就是日本與亞洲大陸的交易中繼地,根據文獻顯示,起碼自西元6世紀起,便有由大和朝廷派駐的「防人」在這裡生活。即便時代更迭,防人換成了自衛隊,這座島嶼在地理上扮演的角色仍如往昔,不曾改變。
石井里津子仔細走訪日本各地農村,撰有許多關於地域文化及農業的著作,她在《千年田地》(暫譯,由旬報社於2017年出版)一書中陳述:位於見島西南方,被稱為「八町八反」的田地,其實是西元6~7世紀時留下的「条理」(耕地單位,依當時中央政府戶籍規定制定),1300年來這片見島的「条理」幾乎維持著原本的模樣,是「奇蹟似的田地」。見島牛的祖先或許就是因農耕之用,跟著水稻技術一起傳入這座島嶼的吧。見島牛在這座見島上,與人們共同生息,成為日本原生品種留存至今,真可說是「千年之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