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扎根的日本人系列:分享認識臺灣的喜悅——作家、採訪統籌・片倉真理

生活 臺灣香港

片倉真理 KATAKURA Mari

臺灣常駐作家。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畢業。1999年開始在臺北生活。除了撰寫、製作有關臺灣的書籍之外,擔任雜誌的採訪統籌工作。走訪臺灣各地,從料理、甜點、文化、人物、歷史等廣泛領域進行採訪工作。著作有《台湾探見 Discover Taiwan~ちょっぴりディープに台湾(フォルモサ)体験》(Wedge)(台湾探見—Discover Taiwan),與臺灣生活資訊雜誌《悠遊台湾》(悠遊臺灣)撰稿。共著有《台湾旅人地図帳》(Wedge)(臺灣旅人地圖冊)、《食べる指差し会話帳》(資訊中心出版局)(吃的指示會話冊)等。雜誌《& Premium》(Magazine house)中負責<片倉真理的臺北漫遊指南>的連載。此專欄已邁入第4年。《CREA Web》中也有連載<片倉真理的忐忑臺灣禮品>。目前有開設「片倉真理的臺灣探見」部落格。

從「愛日」世代到「知日」「知臺」世代

片倉也注意到日語世代的孫子輩世代的動向。臺灣的日語世代傾向於用「愛日」一詞來主觀表達自己對經歷過的日治時代的情感,相對於此,現在的30至40出頭的孫子輩世代,則能夠更客觀地檢視那個時代。而且,片倉認為這一代人在摸索臺灣人的身分認同意識當中,把源流回溯到自己的祖父母生活的那個時代。

「在高雄主辦季刊誌《薰風》的姚銘偉表示,他在當兵的時候開始對臺灣的歷史感興趣,最後歸納出的結論是日治時代也是臺灣史的一部分。近幾年,在臺灣各地可以看到的日治時代建築物的保存運動,並不是因為喜歡日本才這麼做,而是想要保留住刻劃在自己鄉土的歷史。這是非常健全的方向,此世代採取『知日』的態度,同時也是『知臺』的體現,形成一體兩面的關係。」

日治時代的臺北建成小學校(現為臺北當代藝術館及建成中學)有個同學會組織「建成會」,2年前在臺北舉辦聚會的時候,有超過200名以上的當地民眾共襄盛舉。除了日語世代以外,還有很多30幾歲、40幾歲的知臺世代也參與其中。他們父母親的那一輩之前,族群意識(ethnic group。可分類為原住民族、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的4大族群)強烈,族群間的對立也時有所聞,雖然現在這個框架依然存在,但是知臺世代中,有許多人認為如果共有某個概念,人們就能團結一致。

「那個概念就是『土生土長』,在這塊土地上出生長大的人,大家都是臺灣人的概念。戰後至今過了70幾年,本省人與外省人的通婚也相當普遍,4年前主導『太陽花學運』的『天然獨』世代的勢力也抬頭,牽引現在的社會趨勢動態及文化的也是這群知臺世代和之後的年輕人。」

在臺灣,長期以來都在摸索這個問題:「什麼才是自己的文化?」現在有了解答。知臺世代認為不只是臺北101或是故宮博物院,包括鋪在祖父母家的牆壁或地板的磁磚,老公寓的窗櫺,甚至是具有懷舊風格的花布等,這塊土地上的所有就是臺灣文化,而且到了可以光明正大向世界傳遞的時代。還有,把這些加以設計,巧妙地融入店名或商品中,也成為現代的流行趨勢。

進行採訪工作中的片倉真理(提供:片倉佳史)

下一頁: 細心感受臺灣每片土地的獨特風景和氛圍

關鍵詞

觀光 日本 臺灣 日治時代 台湾 観光 日本統治時代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