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扎根的日本人系列:分享認識臺灣的喜悅——作家、採訪統籌・片倉真理

生活 臺灣香港

片倉真理 KATAKURA Mari

臺灣常駐作家。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畢業。1999年開始在臺北生活。除了撰寫、製作有關臺灣的書籍之外,擔任雜誌的採訪統籌工作。走訪臺灣各地,從料理、甜點、文化、人物、歷史等廣泛領域進行採訪工作。著作有《台湾探見 Discover Taiwan~ちょっぴりディープに台湾(フォルモサ)体験》(Wedge)(台湾探見—Discover Taiwan),與臺灣生活資訊雜誌《悠遊台湾》(悠遊臺灣)撰稿。共著有《台湾旅人地図帳》(Wedge)(臺灣旅人地圖冊)、《食べる指差し会話帳》(資訊中心出版局)(吃的指示會話冊)等。雜誌《& Premium》(Magazine house)中負責<片倉真理的臺北漫遊指南>的連載。此專欄已邁入第4年。《CREA Web》中也有連載<片倉真理的忐忑臺灣禮品>。目前有開設「片倉真理的臺灣探見」部落格。

認識挖掘臺灣的原點

1994年,臺灣開始實施民主化不久後,片倉真理第一次踏上臺灣土地。在那之後,也到臺灣旅行過幾次,直到99年才真正把生活據點移到臺灣。契機是和大學合氣道社團的學長,在 97年已經移居臺灣的臺灣史研究者兼作家的片倉佳史結婚。

片倉回顧那個時候,她對臺灣的知識接近於零。當時的日本,介紹臺灣的書籍有限,電視節目等也很少會關注臺灣。但是,跟隨丈夫佳史一起採訪,參加臺灣各地的傳統節慶活動,走訪日治時代的史蹟和原住民部落,傾聽當地耆老訴說的故事,不知不覺地深受臺灣吸引。越是深入認識臺灣,這個島嶼帶給她新鮮感和驚奇就越多。

「我記得第一次拜訪臺東太麻里鄉的原住民部落時,住在那裡的老爺爺說他在相隔半世紀後才遇到日本人,開始用非常流利的日文交談。他想說日文,滿心希望外界了解自己走過的歷史。甚至,更讓人驚訝的是,那位老爺爺的孩子們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父親說起日文對答如流,兩個世代間的差距是怎麼一回事呢?我感到疑惑。這也是我想要進一步認識臺灣的原點。」

臺灣戰後經歷了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發生228事件和之後的白色恐怖時代、頒布戒嚴令,在學校教育的現場,連當地民眾使用的母語都被禁止,更遑論日語。和日本如此靠近,也經常前往的地方,自己卻對臺灣的過往一無所知。課本上不曾教過的歷史,片倉是透過在臺灣各地遇見的老一輩會講日文的日語世代(日治時代接受過日本教育的年長者)得知的。那時正值前總統陳水扁就任,終於迎接了誰都可以講述歷史的時代,尤其是那一段長久以來被封印的過去。

「有位曾被當作政治犯在綠島服刑的老先生,用淡然的口吻講起往事。身為當事人,他在無比深沉的悲傷中壓抑情緒,靜靜地接受自己的命運,他的樣子令我感到敬佩。像這樣子的先人智慧和經驗,如果只有自己知道的話,多麼可惜啊!於是,我們燃起了強烈的念頭,覺得有必要和更多人一起分享這些故事。」

盡可能和很多老一輩的日語世代交流,紀錄與他們的對話,傳達給更多人知道,這就是我們自己的使命。能夠直接訪問那些年屆高齡的日語世代的時間,其實已經不多了。去年,片倉佳史成立了「台湾を学ぶ会」(臺灣研究俱樂部),開始全面支持並舉辦交流活動,希望和對臺灣有興趣的人分享我們在臺灣學習到的知識和經驗。

《台湾探見》的出版紀念演講會(2018年4月)。在東京、大阪兩地舉辦,共計約250人前來參加(提供:片倉佳史)

下一頁: 從「愛日」世代到「知日」「知臺」世代

關鍵詞

觀光 日本 臺灣 日治時代 台湾 観光 日本統治時代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