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外交官揭露天皇陛下海外訪問幕後秘話——專訪池田維・霞山會理事長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池田維 IKEDA Tadashi

財團法人霞山會理事長,立命館大學客座教授。生於1939年,東京大學法學系畢業後進入外務省,歷任中國課長、亞洲局長、官房長、荷蘭大使、巴西大使等要職,2005~2008年間擔任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的臺北事務所代表,著有《激動的亞洲外交:一個外交官的證言》(中央公論新社,2016年)。

期盼韓國與臺灣參訪的到來

野島   天皇陛下出訪海外雖然表面上並非正式的外交工作,實際上也帶有不少外交意義,一般以「皇室外交」來稱呼。您長期站在外交第一線的實際感受如何?此外,政府和皇室之間是如何決定天皇陛下的出訪地呢?

池田   天皇陛下的海外出訪並非直接關係到政治外交的活動,而是著重於親善友好,但事實上,對於受訪的國家也好,對於日本也好,這項訪問都成為了持有特別意義和重要性的官方活動。

訪問之地當然還是由政府決定,但若有機會,天皇陛下本身也會表達想參訪之地,並且在自然的情況下傳達讓政府知悉。

例如我以大使身份前往荷蘭赴任時,曾在皇居參見兩位陛下的茶會上,宮內廳(譯註:負責皇宮事務的機構)的侍從向我展示一封信件。那是荷蘭的畢翠克絲女王寫給天皇陛下的書信,內容詳細地敘述女王曾想參加昭和天皇的喪禮,但由於荷蘭國內對日本的強烈反感,因此無法如願。從信中可以得知畢翠克絲女王對日本的想法,也從天皇陛下向我出示信件這件事上,充分了解到天皇陛下對於出訪荷蘭的關心。

當然政府方面也有許多見解,我認為戰後天皇陛下的海外訪問地,是在內閣、外務省和宮內廳的討論中形成共識。

攝影:高橋郁文

野島   從2000年出訪荷蘭以來,天皇陛下的出訪地都讓人感覺到,天皇陛下非常希望能夠訪問和日本戰前、戰爭相關的地方。2000年以前大多以歐美為主,此後菲律賓、塞班島、帛琉、夏威夷等地都列入了出訪名單之中。

池田   或許可以將出訪荷蘭視為一個轉捩點。其中也有對於出訪活動抱持著特別感情的。這與東日本大地震後天皇陛下前往受災地慰問災民的活動具有共通之處。昭和天皇在遭逢巨變的時代裡親身經歷了一切,因此難以明確地說出自我反省和弔念亡者的話語。現在的天皇陛下非常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應該採取哪種慰問憑弔的行動。

野島   天皇陛下已經出訪過中國和荷蘭,現在剩下日本曾殖民統治過的韓國和臺灣。但是由於兩國各自的歷史脈絡,目前仍有困難之處。

池田   出訪活動中,我認為韓國和臺灣完全屬於別的範疇問題。韓國在政權轉移後,對應日本時仍抱有相當程度的警戒心,在如此情況下出訪的話,難以預測會出現何種反應。若朝鮮半島出現結構性的轉變,我想對日本的觀感也會隨之改變,但目前仍舊相當困難。而對於臺灣,我認為若天皇來訪,將會受到熱烈歡迎。但圍繞臺灣的內外局勢極為複雜,得出結論並非那麼簡單。無論如何,由於韓國和臺灣帶有相當特殊的意義,雖然並不容易,將來若有機會,仍希望能夠實現。

標題圖片:荷蘭正式出訪結束,畢翠克絲女王目送天皇陛下(攝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機場)2000年5月26日(時事社)

關鍵詞

中國 韓國 臺灣 荷蘭 天皇 慰安婦 皇室外交 外交 台湾 中国 皇室外交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