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外交官揭露天皇陛下海外訪問幕後秘話——專訪池田維・霞山會理事長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野島剛 [作者簡介]

池田維 IKEDA Tadashi

財團法人霞山會理事長,立命館大學客座教授。生於1939年,東京大學法學系畢業後進入外務省,歷任中國課長、亞洲局長、官房長、荷蘭大使、巴西大使等要職,2005~2008年間擔任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的臺北事務所代表,著有《激動的亞洲外交:一個外交官的證言》(中央公論新社,2016年)。

天皇陛下將於2019年4月30日,迎接退位之日,結束長達30年的任期。在平成時代,偕同皇后陛下出訪海外的次數高達19次,出訪海外原本以親善、交流為宗旨,但出訪地多為與日本的戰後處理和戰爭責任、追悼亡者等等「戰前」高度關聯的地方,天皇陛下為何如此不辭辛勞地屢次出訪海外呢?筆者訪問到歷任日本駐荷蘭大使、外務省亞洲局長,現為霞山会的池田維理事長,他曾長期參與天皇陛下海外出訪事務,對出訪議題有深入的見解。

戰前清算意味濃厚的「ABCD」4國出訪

野島   天皇陛下於1992年出訪中國時,池田先生擔任外務省的亞洲局長,其後轉任駐荷蘭的日本大使,參與了天皇陛下首次訪問荷蘭的活動。出訪中國和荷蘭這兩個曾在二戰中與日本交戰的國家,具有相當特殊的意義。

池田   天皇陛下曾出訪過許多國家,但我認為在清算日本「戰前」的歷史意義上,中國和荷蘭是兩個重要的國家。日本在二戰的對手是一般所稱的「ABCD」,A是美國,B是英國,昭和天皇已經正式訪問過這兩個國家;C、D則分別是中國和荷蘭,昭和天皇未能出訪,成為留給現任天皇陛下的任務。

野島   從當時到現在,天皇陛下出訪中國引起了贊成和反對的各種討論,1998年任中國國家主席的江澤民訪問日本,參加在皇宮舉行的晚宴時,曾針對歷史問題高調批判日本,對日本造成相當大的衝擊。

池田   其實在2000年天皇陛下出訪荷蘭最後一天的早晨,天皇陛下曾問我:「池田先生在我訪問中國的時候做出了許多努力,你覺得(我)出訪中國是否成功?」天皇陛下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實在非常少見。

我回答:「陛下能出訪中國,我認為非常成功,這也是當時宮澤內閣的決定。」這段對話,長久以來深藏在我心中,但平成時代已接近尾聲,出訪中國也已經過20多年,我覺得公諸於世也無妨。那個皇宮晚宴的事,天皇陛下自己也很關心,才會如此詢問吧。

野島   1992年任中國外交部長的錢其琛先生,在自己的回憶錄(2003年出版)中似乎談到天皇訪問中國時,因天安門事件後,形成一片對中國制裁的包圍網,所以當時中國想利用天皇陛下的來訪來打開僵局。

池田   但當時歐美各國並未批評天皇出訪中國,日本整體的社會氛圍,雖然曾討論過出訪時的維安問題,但並未出現否定出訪意義的意見。原先訪中一事是中國政府長年來要求之下實現的。錢其琛先生的發言不僅不恰當也欠缺了外交上的禮貌,我本人知道此事時非常感到氣憤。當然中國社會之中對於陛下的訪問也有各種不同的評價。直到最近中國出現了令人關注的動向,在天皇陛下退位的提問中,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針對天皇訪問中國說道:「為推動中日關係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此之前,中國未曾對此事發表過評論,在天皇退位的這個時間點,中國以官方立場做出結論,承認天皇訪中的歷史意義。

下一頁: 出訪扭轉了荷蘭的反日社會情結

關鍵詞

中國 韓國 臺灣 荷蘭 天皇 慰安婦 皇室外交 外交 台湾 中国 皇室外交

野島剛NOJIMA Tsuyo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新聞工作者。大東文化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68年生。上智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在讀期間,曾赴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留學。1992年進入朝日新聞社。後留學於中國廈門大學。曾任新加坡分社長、臺北分社長、國際編輯部副部長。「朝日新聞中文網」創辦人兼總編。2016年4月開始成為自由媒體人。不僅擅長現代中華圈的政治文化報導,還以徹底的歷史問題採訪而聞名。著書有《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聯經出版)、《銀幕上的新臺灣:新世紀臺灣電影裏的臺灣新形象》(聯經出版)。《故宮90話:文化的政治力,從理解故宮開始》(典藏藝術家庭)、『何謂臺灣』(築摩新書)、『臺灣為何能防備新型冠狀病毒』(扶桑社新書)、『新中國論 臺灣香港以及習近平體制』(平凡社新書)等。官網:野嶋剛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