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骨——日本、臺灣、沖繩共有的另一種生死觀

文化 臺灣香港

栖來光 [作者簡介]

現今火葬雖為主流,自古以來,海洋文化沿岸多以土葬、風葬為主,再經過撿骨的二次複葬傳統。經此安葬程序,亡靈才得以安心前往另一個世界,並成為庇護子孫與地區的祖先及神明。由此習俗也可看出人們對親族死亡、遺體與靈魂的態度及相通的生死觀。

海洋文化區的各地,古早即有複葬的傳統

或許是海洋文化自古以來的交流、流傳所致,就連在臺灣對岸的中國南部福建省(尤其是客家地帶),還有東南亞各地、遠及巴西、坡利維亞等地的少數民族之間,都有關於撿骨的紀錄留存。在臺灣長大的民俗學者國分直一提出他的見解,認為「在包括日本、沖繩在內的環東海地區裡,複葬(遺體歷經撿骨、移骨等數次處理程序後方入土埋葬,成為「祖先」)早自史前時代便是主流」。

的確,紀錄顯示古代日本人確曾行使複葬的儀式。根據《日本書紀》所示,天皇駕崩後不會馬上讓其屍體入土安葬,而會移至「殯宮」安置至少一年半的期間。直到今日,天皇駕崩時依舊會採行這道「殯」的儀式,試想,若在還沒有冷凍保存技術的古代,在殯宮的遺骨會於一定時間後化為白骨,此時再移入古墳安葬,這樣的過程委實與臺灣的撿骨相仿。

《古事記》一書中講述了日本創造國土的神話,並描述伊邪那岐命到黃泉國尋找亡故的愛妻伊邪那美,卻看見妻子長滿蛆蟲、腐壞的模樣,像這樣的段落亦表現出人對死亡與不淨的恐懼。被譽為「沖繩學之父」的伊波普猷指出,他曾在沖繩某座島嶼見過一種風葬方法,令人聯想起《日本書紀》中所述,「天稚彥」死時親屬夜夜齊聚、飲酒歌舞的橋段。

古時複葬傳統的殘影,還能在山口縣土井濱遺跡以及大分、和歌山、千葉等日本沿海古墳與遺址中覓得,然而,當佛教自中國傳入普及後,隨著火葬成為普遍趨勢,複葬的習俗便幾乎消失無蹤。

黑潮與對馬海流波濤翻湧在日本與臺灣之間,人們能在日臺兩者身上看見許多連結交會,而自古以來,各式各樣的文化亦仿若海浪一般,不斷在日本、臺灣以及周遭各地區之中拍打、回流。這個現象在如何面對人類「死亡」一事上,也不例外。「去蘇州賣鴨蛋」這句忌諱的話,或許也是其中之一。

標題圖片:嚴島神社(攝影:栖來光)

參考資料

  • 小野高尚《夏山雜談》/國立國會圖書館Digital collection
  • 島尾美保《海邊的生與死》
  • 《女性學辭典》/岩波書店/2002年
  • 國分直一《日本暨我國南島等地之葬制問題》(日本及びわが南島における葬制上の問題)(1963)
  • 國分直一《環東海民族文化考》(環シナ海民族文化考)(1976)
  • 大本敬久《愛媛的傳承文化》(愛媛の伝承文化)
  • 呂赫若《風水》/《南方・南洋/臺灣》/黑川創編(1996)
  • 筒井功《葬儀的民俗學》(葬儀の民俗学)(2010)
  • 胎中千鶴《葬儀的殖民地社會史/帝國日本與臺灣的〈近代〉》(2008)
  • 平敷令治《沖繩的祖先祭祀》(沖縄の祖先祭祀)(1995)
  • 蔡文高《洗骨改葬的比較民俗學研究》(洗骨改葬の比較民俗学的研究)(2004)

關鍵詞

日本 沖繩 臺灣 黑潮 喪葬禮儀 洗骨 撿骨 台湾 葬儀 洗骨

栖來光SUMIKI Hikar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2006年開始旅居於臺灣。為日本各類媒體撰寫有關臺灣的報道。著有《在台灣尋找Y字路》(玉山社,2017年),《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台灣交錯的時空之旅》(幸福文化,2018年)、台日萬華鏡(玉山社,2021年)。個人網站:「台北歲時記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