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骨——日本、臺灣、沖繩共有的另一種生死觀

文化 臺灣香港

現今火葬雖為主流,自古以來,海洋文化沿岸多以土葬、風葬為主,再經過撿骨的二次複葬傳統。經此安葬程序,亡靈才得以安心前往另一個世界,並成為庇護子孫與地區的祖先及神明。由此習俗也可看出人們對親族死亡、遺體與靈魂的態度及相通的生死觀。

經過撿骨的二次入葬儀式,才能順利前往另一個世界

《夏山雜談》中言及「縱嚥氣亦擬作未死」,這段話讓人感覺到,在離開人世以至彼岸之間尚有另一個世界存在,而如何把往生者從這「中間世界」送往下一階段,對臺灣人來說尤其重要。筆者曾經歷過臺灣親戚的喪禮,和已經大幅簡化繁文縟節的當代日本相較,臺灣喪事在筆者心中留下了很強烈的印象。翻讀文獻資料可以發現,古早時候的儀式又更加繁複,真讓我對老一輩的人們佩服不已。

提到送往生者到下一階段的方法,在以前的臺灣,「撿骨」(日本稱之為「洗骨」)是再自然不過的習俗了(孩童或意外往生者不在此列)。人們會把過世親人的棺木擺在家中,舉辦各項儀式而後入土埋葬,經過一段歲月,再行挖掘出化為白骨的遺體,把遺骨清洗乾淨後再次下葬。人們認為若往生者只經過第一次下葬,將會一直保持亡靈的狀態,不但無法庇蔭後代,還有帶來疾病與死亡的風險,故要在風水師選好的吉日洗骨,並在吉祥的方位二度下葬。如此一來,往生者方成為「祖先」,替後代子孫帶來幸福與豐潤。

一直到今天,臺灣仍有代代相傳的男性「撿骨師」存在,他們一如往日臺北帝國大學醫學教授,金關丈夫在著作中所述,甚至具備了人體解剖學方面的知識。臺灣一直到日本時代才導入火葬形式,一開始是出自公共衛生方面的考量,將感染瘧疾等傳染病過世的患者火葬,現今臺北市中山區的林森公園(日本時代稱為三橋町)一帶,便是當時火葬場的舊址。不過,對臺灣人而言撿骨儀式本身,可說是重視儒教「孝道」的漢民族社會的象徵,臺灣總督府怕導致抗日意識升溫,故未強硬施行火葬。

臺北市中山區的林森公園(攝影:栖來光)

活躍於日本時代到二戰戰後的臺灣人小說家呂赫若,在其作品《風水》的情節中,敘述主角夢見沒有完成撿骨程序的亡父,責備他是不肖子,同時主角任性妄為的弟弟帶來一名風水師,把尚在腐壞過程的亡母棺木給打了開來,書中勾勒出臺灣人擺盪在被納入日本殖民地後引進的近代觀念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困惑糾葛。即便今日因衛生考量與土地不足等問題,火葬已成主流,臺語仍會把兩者區別開來,稱經過自然腐壞過程(土葬)的遺骨為「青骨」,火葬的遺骨則叫「熟骨」。

沖繩由親族的女性擔任洗骨作業

「撿骨」不光只是臺灣獨有的習俗,沖繩與奄美大島亦有土葬、風葬等異曲同工的傳統形式。日本小說家島尾敏雄之妻島尾美保的文學作品亦觸及撿骨題材,只不過,相較於包括臺灣在內的漢民族社會皆由男性出任撿骨師,沖繩一帶則是都由女性扛起這份工作,這點相當饒富興味。男人們把棺木從親屬與地域共有的墓地中搬運出來,接著由和死者血緣最近的女性打開棺木取出遺骨,再用菜刀把皮膚從化為白骨的骨頭上剝下,以海水與泡盛清洗乾淨後安置到骨壺裡。替自己的雙親與子女撿骨,對女性來說是很殘酷的作業,也因此在後來興起的女性運動推動之下,火葬場於1939年設立,從此火葬成為主流做法。

下一頁: 海洋文化區的各地,古早即有複葬的傳統

關鍵詞

日本 沖繩 臺灣 黑潮 喪葬禮儀 洗骨 撿骨 台湾 葬儀 洗骨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