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骨——日本、臺灣、沖繩共有的另一種生死觀

文化 臺灣香港

栖來光 [作者簡介]

現今火葬雖為主流,自古以來,海洋文化沿岸多以土葬、風葬為主,再經過撿骨的二次複葬傳統。經此安葬程序,亡靈才得以安心前往另一個世界,並成為庇護子孫與地區的祖先及神明。由此習俗也可看出人們對親族死亡、遺體與靈魂的態度及相通的生死觀。

忌諱直言死的諸多慣用語

日語中用來表達「死亡」的相似詞語有很多,好比說「亡くなる」(過世)、「逝去」(仙逝)、「儚(はかな)くなる」(殞落)、「旅立つ」(踏上另一段旅途)等諸如此類。有次我和臺灣華語老師閒聊起這件事時,老師告訴我:「臺語中也有個『避諱』的說法叫『去蘇州賣鴨蛋』。」我問老師為什麼是「蘇州」跟「鴨蛋」呢?老師說他也不清楚。從那時候開始,只要遇見講臺語的老人家,我就會向他們請教這個說法的由來,但時至今日我仍沒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

日本也有與上述類似的說法,其中較知名的,當屬嚴島神社鎮守的廣島縣宮島一帶。宮島被稱為「神之島」,這裡的巖島信仰向來忌諱「不淨」,是故島上並無墓地,居民過世時會被運送到對岸入土安葬,人們在此時忌諱直言「死」,於是便以「去廣島」代稱。江戶時代中期的國學家,小野高尚(Ono Takahisa)在其隨筆集《夏山雜談》中,記載著下面這段文字:

「西國有卑俗之諺,不云死而言赴廣島。此乃因安藝國嚴島為神地,避忌穢物,人死後其屍骸不得留置片刻,縱嚥氣亦擬作未死轉運赴廣島,在彼處行喪入葬,是故忌云死,而慣云赴廣島之緣由,乃嚴島土俗忌語也。」

據說這樣的說法後來傳至西日本各地,衍伸出諸如「去別府泡溫泉」、「去廣島買鍋子」、「去大阪買菸」等說法。

對死後的屍體及怨靈充滿恐懼

臺灣自古以來,也存在著視「死亡」為「不淨」的想法。

臺灣民俗學者劉枝萬認為,喪葬儀式在臺灣的機能在於「斷絕關係」,是奠基在對死者「發諸本能的嫌惡與恐懼」之上。從往生的那一刻起屍體即開始腐壞,有毒且危險,一旦往生者徘徊於人世與彼岸之間化身為「鬼」,便會替生者帶來災厄。

雖說臺灣有替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日人建廟祭祀,但若仔細關注臺灣人對往生者抱有的強烈嫌惡與恐懼,不難發現這個結果與其說是出於對往生日人的敬意,其實更害怕的是壯志未酬的鬼魂作亂,遂依循手續行事以避免咒怨纏身,兼之祈求往生者守護該地域共同體。這樣的做法與以平家怨靈及菅原道真為首的日本「御靈信仰」不謀而合。民俗學者柳田國男在「把人視為神明祭祀的習俗」(1926)中,將抱著遺憾執著而死的亡靈喚作「御靈」,至今日本各地存在的「靈社」、「若宮」、「新八幡」、「今宮」等,都是為了平撫「御靈」作祟而建的神社。

下一頁: 經過撿骨的二次入葬儀式,才能順利前往另一個世界

關鍵詞

日本 沖繩 臺灣 黑潮 喪葬禮儀 洗骨 撿骨 台湾 葬儀 洗骨

栖來光SUMIKI Hikar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2006年開始旅居於臺灣。為日本各類媒體撰寫有關臺灣的報道。著有《在台灣尋找Y字路》(玉山社,2017年),《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台灣交錯的時空之旅》(幸福文化,2018年)、台日萬華鏡(玉山社,2021年)。個人網站:「台北歲時記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