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在臺灣建設國際貿易港的日本人——川上浩二郎與松本虎太

文化 臺灣香港 政治外交

古川勝三 [作者簡介]

承載大型船舶進出停舶的基隆港,至今仍是活絡盛況的重要對外港口

在那之後,由大阪商船和日本郵船經營連結大阪港、門司港和基隆港的臺灣航路,於是8000噸到9000噸級的客船開始進出。

安裝30噸電動起重機並有大型貨客船停泊的基隆港碼頭(提供:古川勝三)

松本技師在確立了基隆港築港的目標後,他把據點移到臺南,為了興建連接因為泥沙淤積嚴重而無法使用的安平港和臺南市內的臺南運河,負責設計和施工的指導監督,於1923年動工,4年後完成。此外,作為臺南玄關口的安平港也在1936年完成整備。翌年1937年俯瞰基隆港的旭丘山上建造了「松本虎太紀念館」(旭丘指揮所前身)以表揚功績,可惜在戰後被棄置,呈現荒廢的狀態。

基隆有日本軍的軍事要塞,1941年爆發太平洋戰爭時,基隆港作為物資運送和海軍基地佔有重要地位,因此在二次大戰末期首當其衝,成為美軍空襲的主要目標。港灣碼頭設施和停泊的船舶全都遭到嚴重的破壞,港灣區域頓時成為廃墟。

現在依然使用的舊基隆港灣合同廳舍(今海港大樓)(提供:古川勝三)

許多日本人從基隆港上岸後在臺灣踏出第一步,但是戰後也從登陸的基隆港返回到日本。戰後,松本暫時留在臺灣,即所謂的「留用日本人」,被聘為顧問,協助維持臺灣電力,2年後的1947年,從基隆港歸國,於1959年80歲辭世。川上、松本兩技師打造的基隆港,至今依然是臺灣的國際貿易港,活絡的盛況不變。

從基隆港出港的蓬萊丸(提供:古川勝三)

標題圖片:現在的舊日本郵船基隆支店(提供:古川勝三)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貿易 日本統治時期 國際港 台湾 貿易

古川勝三FURUKAWA Kats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44年生於愛媛縣宇和島市,進入教育界擔任國中教師,1980年以日本文部省海外派遣教師的身分,在高雄市日僑學校任教3年。著有《臺灣之道:歷史與原住民族》、《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日本人不可不知的「臺灣歷史」》、《愛臺日人系列第二部:KANO棒球隊名教練近藤兵太郎傳》。為促進日臺友好,目前在日本全國巡迴演講,並執筆「愛臺日人系列作」的第三部-磯永吉的一生。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