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在臺灣建設國際貿易港的日本人——川上浩二郎與松本虎太

文化 臺灣香港 政治外交

古川勝三 [作者簡介]

缺乏天然海港的臺灣,建設基隆港為當務之急

雖然臺灣的面積和日本九州幾乎同樣,但是天然海灣少,海岸線的長度是九州的3分之1左右。因此,能夠被稱為天然良港的地方很少。例外的是臺南的臺江內海原本是天然海灣,大航海時代荷蘭人分別於1625年在港灣內處建立赤崁樓(普羅民遮城),以及1630年在港灣出入口處建立安平古堡(熱蘭遮城),作為支配臺灣的據點。之後,安平港建造完成,明朝的鄭成功家族以及清朝時代,也都利用這個港口,臺南成為統治臺灣的中心。

在臺灣,中央有3000公尺級的高山橫亙著,近代以前的陸上交通並不發達。人的交流依賴海上交通。清朝末期,即使是比較發達的基隆港、高雄港和淡水港等,也只有中國式帆船(junk)或小船能夠駛入港口。

到了冬季,因為受東北風或來自北方的季風的影響,海面波浪起伏大,很多船隻因此遭遇船難。加上港口水深較淺,內港有一半的區域在退潮時會露出水面,礁岩也多,稍大一點的船也無法利用。

日本統治時代的初期,基隆港和沖繩・門司(福岡北九州市)・長崎之間有2000噸級的定期船班來往,但是抵達港口後,就必須轉搭小型木板船,才能夠上陸。

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1837~1922年)在領有臺灣之後,立即向日本的本國政府提出建設縱貫鐵路和基隆港築港工程,並獲得許可。由此可知,基隆港在臺灣建設上是當務之急。第四代任總督兒玉源太郎(1852~1906年)時代,也把基隆築港工程列入四大事業之一。

對四面環海的臺灣而言,港灣事業非常重要。即使是建設臺灣縱貫鐵路也需要運送資材,基隆和高雄的港灣必須盡早實現近代化,為這項事業帶來莫大貢獻的是川上浩二郎和其繼任者的松本虎太這兩號人物。

下一頁: 進行各種實驗考察,克服種種困難,完成第1、2期的工程建設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貿易 日本統治時期 國際港 台湾 貿易

古川勝三FURUKAWA Kats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44年生於愛媛縣宇和島市,進入教育界擔任國中教師,1980年以日本文部省海外派遣教師的身分,在高雄市日僑學校任教3年。著有《臺灣之道:歷史與原住民族》、《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日本人不可不知的「臺灣歷史」》、《愛臺日人系列第二部:KANO棒球隊名教練近藤兵太郎傳》。為促進日臺友好,目前在日本全國巡迴演講,並執筆「愛臺日人系列作」的第三部-磯永吉的一生。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