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LGBTQ電影看見未來臺灣認同的「多元性」

社會 臺灣香港

栖來光 [作者簡介]

LGBTQ的文學作品與電影,在臺灣已發展成為一大系統與流派,歷史其來有自。透過作品中人物關係與所處社會各層面的描繪,讓LGBTQ成為一般社會議題而廣為探討,同時豐饒了臺灣本土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LGBTQ電影《阿莉芙》的企圖

有一部2017年上映的臺灣電影《阿莉芙》,英語片名寫作《Alifu, the Prince/ss》,誠如「Prince/ss」這個詞彙所示,電影描述「阿利夫」本是臺灣原住民族排灣族的王子出身,後來他進行變性手術,以公主「阿莉芙」的身份繼承頭目。故事講述四位LGBT身份的當事人,如何在以異性戀為前提的夫妻形式以及原住民社會的傳統規範中糾葛掙扎,而電影結尾更是令人驚奇。由於主角的女同性戀好友愛上了阿莉芙,「好友=女同性戀」和「阿莉芙=生理性別男性的跨性別者(變性手術前)」,竟在一場偶發的性愛裡孕育出了生命。最後,孩子和生母一起去見另一位「媽媽=阿莉芙」,整齣電影即在此收尾。這是一部拍得很美的電影,全片以性別與性別認同為軸線,不斷對稱翻轉各種現象,讓劇中人物擺脫刻板印象,在種種繁複交纏的「擺盪」裡掏洗出人人心中各自的夢。雖說片中仍不乏幾點令外界質疑之處,像是由非跨性別的演員飾演跨性別者而導致的刻板印象,還有對劇中的性暴力缺乏批判等等。即便如此,這仍是一部充滿企圖心的作品,試圖討論性別與身為少數民族的原住民等諸項議題,並成功打進各項國際影展。

這部電影也成為我和一位正來臺的朋友的談論話題。我朋友是位日本的律師,主要處理在日外國人以及LGBTQ等社會少數人士的相關問題,他搭飛機來臺灣時無意間點選了《阿莉芙》來看,覺得很感嘆,說從這部片看來,臺灣對於多樣性的理解及接受,進步程度恐怕是全世界屈指可數的。

下一頁: 個人議題即社會議題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電影 LGBT 台湾 LGBT

栖來光SUMIKI Hikar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2006年開始旅居於臺灣。為日本各類媒體撰寫有關臺灣的報道。著有《在台灣尋找Y字路》(玉山社,2017年),《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台灣交錯的時空之旅》(幸福文化,2018年)、台日萬華鏡(玉山社,2021年)。個人網站:「台北歲時記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