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注音符號」廣受臺灣年輕人所喜愛?

文化 臺灣香港 社會

注音符號在臺灣行之有年,為幼兒初識漢字的發音符號系統與入門,深植臺灣教育與社會當中。近年來為和國際化接軌而主張廢除注音,改用漢語拼音的爭議,再三成為關注焦點,卻得不到民眾的支持。注音符號已凌駕發音表記的功能性,繁衍出更多文化面向的意涵。

對注音符號的喜愛也呈現了臺灣社會的多元性

但若要說注音符號未來將取代漢字成為官方文字,在臺灣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不得不說難度很高。

首先,由於注音符號是以漢字的部分或整體來標記發音的特殊文字,比起漢字的多義性,其乘載的資訊量非常稀少。因此以注音書寫的文章將會冗長暴增,習慣精簡漢字文章的人,非常不易閱讀及書寫。此外,就如同通篇文章皆以日文假名書寫一樣,若全面改用注音符號,習慣漢字的臺灣人,肯定感到難以閱讀,可以想像在傳達資訊時,將會產生多大的混亂。

其次,臺灣人長久以來使用日文假名「の」,若從這樣的表達方式來思考的話,比起僅使用一種文字「漢字」,混雜英文字母和假名的書寫方式讓人感覺很前衛很帥氣。但這僅止於文字呈現的多樣化,並非意味著完全轉換成使用另一種文字。就如同日本,在一篇文章裡同時使用平假名、片假名、漢字與羅馬字等多種表記文字,臺灣使用漢字、英文字母和假名之外,注音符號也正式成為文字表現的選項之一。

日本曾經有人提倡過完全廢除漢字(或是完全轉換成使用羅馬字),但實際上並未付諸實行,一般認為臺灣也不會完全廢除漢字。文字的首要功能在於傳遞資訊,滿足這個條件之下,才會進入追求美感的層次。漢字比注音符號蘊含了更豐富的多樣性,美感上也是如此。縱使今後注音符號在臺灣更加廣泛被使用,還是難以想像形成文章基底的漢字會消失。

最後一點,針對非母語人士的臺灣中文教育――一般通稱為「臺灣華語」――堅持使用注音符號的話,比起使用羅馬字母的「拼音」教授發音的中國漢語教育,會增加學習者的負擔。注音符號雖然具有百年歷史、能夠正確標記發音,但對外國學習者或是臺灣華語的國際化來說,並不一定有所助益。

那麼這一股重視注音符號的趨勢,今後的展望又是如何?

若從重視臺灣認同的年輕人之間,愛用注音符號的情況來看,當這個青年世代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之後,臺灣社會或許會更加頻繁地在日常生活之中,看見注音符號被廣泛使用。而在臺灣社會持續接納新移民所代表的其他民族和語言的狀況下,社會多元化的程度將更加速進行。

臺灣年輕人對於注音符號的喜愛和看法,並不止於臺灣認同,同時也呈現了臺灣社會的多元特性,值得今後持續關注。

 

撰文:nippon.com編輯部 高橋郁文

標題圖片:拼有「注音符號」的書籍和報刊來學習「臺灣華語」(攝影:高橋郁文)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臺灣認同 國語 臺語 台湾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