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注音符號」廣受臺灣年輕人所喜愛?

文化 臺灣香港 社會

注音符號在臺灣行之有年,為幼兒初識漢字的發音符號系統與入門,深植臺灣教育與社會當中。近年來為和國際化接軌而主張廢除注音,改用漢語拼音的爭議,再三成為關注焦點,卻得不到民眾的支持。注音符號已凌駕發音表記的功能性,繁衍出更多文化面向的意涵。

從小習慣的漢字以外的「文字」

以臺灣主體為思考的潮流之中,有些臺灣人會覺得注音符號源自中國,而且用鍵盤打字時,就像日本假名輸入法一樣,還要學習記憶羅馬拼音以外的另一種輸入法,有點麻煩;在戒嚴時期出生長大的中年世代裡,很多人有類似的想法。對他們而言,注音符號只是一種發音符號,前述的葉宜津委員主張廢除的狀況可說是一個代表現象。臺灣民主化之後,注音符號被視為源自中國的歷史產物,曾經幾度檢討是否停止使用或者廢除,每次都引起臺灣社會的廣大爭議。

那麼解嚴後世代的看法又是如何?我們針對臺灣20多歲的年輕人,訪問他們為何偏愛使用注音符號時,回答是:「不只是因為從小用到大,而是因為日文的「の」和注音的「ㄉ」都讓人覺得造形可愛或語調柔和,所以在日常生活不知不覺就想使用。但是並非每個人都知道日文全部的假名,而注音則是人人都會,所以很方便使用。」

代表臺灣的「象徵」

對於注音符號的愛用,從一開始只是一種自我表現的表達方式,注入身份認同的元素後,不知不覺中,在年輕人之間成為一種區別臺灣和中國的獨特象徵。

語言和文字是最容易用來區分自己和其他民族、國家的表徵,現在的臺灣人在主張臺灣民族主義的時候,首先面臨了臺灣的「國語」和中國的「普通話」有何區別的難題。雖然臺灣長年廣泛使用以閩南語為基礎發展而成的臺語,但以北京官話為基礎而成的國語,現在已經非常普及。而在戒嚴時期,正式場合禁止使用臺語,因此能夠隨心所欲閱讀並書寫臺語的人,有一段時間,在臺灣北部的都會區裡減少了許多。目前雖然在學校教育之中設有臺語課程,但還是很難直接就將臺語當作唯一的官方語言。

另一方面,國語和普通話最明顯的區別在於,漢字字體的簡繁,以及注音符號的使用。因此,不難理解臺灣人會在「注音」這個再熟悉不過的符號尋找自我認同。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到另一點:天生就覺得臺灣和中國不同的青年世代――「天然獨」,對他們而言,注音符號已經超越了原本發音符號的意義,成為一種自我認同的象徵。

下一頁: 對注音符號的喜愛也呈現了臺灣社會的多元性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臺灣認同 國語 臺語 台湾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