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注音符號」廣受臺灣年輕人所喜愛?

文化 臺灣香港 社會

注音符號在臺灣行之有年,為幼兒初識漢字的發音符號系統與入門,深植臺灣教育與社會當中。近年來為和國際化接軌而主張廢除注音,改用漢語拼音的爭議,再三成為關注焦點,卻得不到民眾的支持。注音符號已凌駕發音表記的功能性,繁衍出更多文化面向的意涵。

注音符號的由來與使用現況

現今,臺灣年輕人對於「注音符號」的喜愛程度,呈現前所未見的上升趨勢。

2018年3月8日,民進黨臺南市長的初選民調之中,主張廢除注音符號的立法委員葉宜津支持率墊底,她的臉書頁面上被灌滿了以注音符號書寫的各式留言,成為當地新聞的注目焦點。

注音符號是在中國清朝末期為了標記漢字發音而研究開發出來的產物,中華民國在1918年公佈為「國音字母」,最終名稱定為「注音符號」。其基本構造是由漢字字體的一部分或是整體,共有37個符號組成。

中華民國來到臺灣之後,直到現在,在臺灣人的初等教育或是外國人學習中文時,注音符號就如同日本的假名一樣,是最基礎的學習課程內容;在日本人學習者之間,注音符號被暱稱為「ㄅㄆㄇㄈ」。

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官方再次整理制定出「普通話」,並訂立為標準語,使用羅馬拼音來標記發音,並未使用注音符號。目前一般的中國人幾乎無人能閱讀或書寫注音符號,僅在字典記載發音的條目之中,略有記載。

臺灣的「國語」和中國的「普通話」之間,最明顯的差別,除了簡繁的字體相異之外,注音符號的使用與否,或許可以說是另一個不同之處。

但是注音符號仍只是標記發音的符號,幾乎不會如同日本的假名一般,同時和漢字混合使用,或用在文獻或媒體等文章書籍。臺灣街道的廣告看板上出現注音符號的機率,大概比日文的「の」字還要低。順帶一題,這個「の」字用於替換中文裡的「的」字,應該是臺灣人最熟悉的日本假名文字。

但在 2000年之後,臺灣本土化加速的趨勢中,特別是解嚴後出生的20多歲年輕人之間,注音符號似乎已經不僅僅是單純標記發音的符號系統。

下一頁: 從小習慣的漢字以外的「文字」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臺灣認同 國語 臺語 台湾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