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注音符號」廣受臺灣年輕人所喜愛?
文化 臺灣香港 社會-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注音符號的由來與使用現況
現今,臺灣年輕人對於「注音符號」的喜愛程度,呈現前所未見的上升趨勢。
2018年3月8日,民進黨臺南市長的初選民調之中,主張廢除注音符號的立法委員葉宜津支持率墊底,她的臉書頁面上被灌滿了以注音符號書寫的各式留言,成為當地新聞的注目焦點。
注音符號是在中國清朝末期為了標記漢字發音而研究開發出來的產物,中華民國在1918年公佈為「國音字母」,最終名稱定為「注音符號」。其基本構造是由漢字字體的一部分或是整體,共有37個符號組成。
中華民國來到臺灣之後,直到現在,在臺灣人的初等教育或是外國人學習中文時,注音符號就如同日本的假名一樣,是最基礎的學習課程內容;在日本人學習者之間,注音符號被暱稱為「ㄅㄆㄇㄈ」。
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官方再次整理制定出「普通話」,並訂立為標準語,使用羅馬拼音來標記發音,並未使用注音符號。目前一般的中國人幾乎無人能閱讀或書寫注音符號,僅在字典記載發音的條目之中,略有記載。
臺灣的「國語」和中國的「普通話」之間,最明顯的差別,除了簡繁的字體相異之外,注音符號的使用與否,或許可以說是另一個不同之處。
但是注音符號仍只是標記發音的符號,幾乎不會如同日本的假名一般,同時和漢字混合使用,或用在文獻或媒體等文章書籍。臺灣街道的廣告看板上出現注音符號的機率,大概比日文的「の」字還要低。順帶一題,這個「の」字用於替換中文裡的「的」字,應該是臺灣人最熟悉的日本假名文字。
但在 2000年之後,臺灣本土化加速的趨勢中,特別是解嚴後出生的20多歲年輕人之間,注音符號似乎已經不僅僅是單純標記發音的符號系統。
從小習慣的漢字以外的「文字」
以臺灣主體為思考的潮流之中,有些臺灣人會覺得注音符號源自中國,而且用鍵盤打字時,就像日本假名輸入法一樣,還要學習記憶羅馬拼音以外的另一種輸入法,有點麻煩;在戒嚴時期出生長大的中年世代裡,很多人有類似的想法。對他們而言,注音符號只是一種發音符號,前述的葉宜津委員主張廢除的狀況可說是一個代表現象。臺灣民主化之後,注音符號被視為源自中國的歷史產物,曾經幾度檢討是否停止使用或者廢除,每次都引起臺灣社會的廣大爭議。
那麼解嚴後世代的看法又是如何?我們針對臺灣20多歲的年輕人,訪問他們為何偏愛使用注音符號時,回答是:「不只是因為從小用到大,而是因為日文的「の」和注音的「ㄉ」都讓人覺得造形可愛或語調柔和,所以在日常生活不知不覺就想使用。但是並非每個人都知道日文全部的假名,而注音則是人人都會,所以很方便使用。」
代表臺灣的「象徵」
對於注音符號的愛用,從一開始只是一種自我表現的表達方式,注入身份認同的元素後,不知不覺中,在年輕人之間成為一種區別臺灣和中國的獨特象徵。
語言和文字是最容易用來區分自己和其他民族、國家的表徵,現在的臺灣人在主張臺灣民族主義的時候,首先面臨了臺灣的「國語」和中國的「普通話」有何區別的難題。雖然臺灣長年廣泛使用以閩南語為基礎發展而成的臺語,但以北京官話為基礎而成的國語,現在已經非常普及。而在戒嚴時期,正式場合禁止使用臺語,因此能夠隨心所欲閱讀並書寫臺語的人,有一段時間,在臺灣北部的都會區裡減少了許多。目前雖然在學校教育之中設有臺語課程,但還是很難直接就將臺語當作唯一的官方語言。
另一方面,國語和普通話最明顯的區別在於,漢字字體的簡繁,以及注音符號的使用。因此,不難理解臺灣人會在「注音」這個再熟悉不過的符號尋找自我認同。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到另一點:天生就覺得臺灣和中國不同的青年世代――「天然獨」,對他們而言,注音符號已經超越了原本發音符號的意義,成為一種自我認同的象徵。
對注音符號的喜愛也呈現了臺灣社會的多元性
但若要說注音符號未來將取代漢字成為官方文字,在臺灣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不得不說難度很高。
首先,由於注音符號是以漢字的部分或整體來標記發音的特殊文字,比起漢字的多義性,其乘載的資訊量非常稀少。因此以注音書寫的文章將會冗長暴增,習慣精簡漢字文章的人,非常不易閱讀及書寫。此外,就如同通篇文章皆以日文假名書寫一樣,若全面改用注音符號,習慣漢字的臺灣人,肯定感到難以閱讀,可以想像在傳達資訊時,將會產生多大的混亂。
其次,臺灣人長久以來使用日文假名「の」,若從這樣的表達方式來思考的話,比起僅使用一種文字「漢字」,混雜英文字母和假名的書寫方式讓人感覺很前衛很帥氣。但這僅止於文字呈現的多樣化,並非意味著完全轉換成使用另一種文字。就如同日本,在一篇文章裡同時使用平假名、片假名、漢字與羅馬字等多種表記文字,臺灣使用漢字、英文字母和假名之外,注音符號也正式成為文字表現的選項之一。
日本曾經有人提倡過完全廢除漢字(或是完全轉換成使用羅馬字),但實際上並未付諸實行,一般認為臺灣也不會完全廢除漢字。文字的首要功能在於傳遞資訊,滿足這個條件之下,才會進入追求美感的層次。漢字比注音符號蘊含了更豐富的多樣性,美感上也是如此。縱使今後注音符號在臺灣更加廣泛被使用,還是難以想像形成文章基底的漢字會消失。
最後一點,針對非母語人士的臺灣中文教育――一般通稱為「臺灣華語」――堅持使用注音符號的話,比起使用羅馬字母的「拼音」教授發音的中國漢語教育,會增加學習者的負擔。注音符號雖然具有百年歷史、能夠正確標記發音,但對外國學習者或是臺灣華語的國際化來說,並不一定有所助益。
那麼這一股重視注音符號的趨勢,今後的展望又是如何?
若從重視臺灣認同的年輕人之間,愛用注音符號的情況來看,當這個青年世代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之後,臺灣社會或許會更加頻繁地在日常生活之中,看見注音符號被廣泛使用。而在臺灣社會持續接納新移民所代表的其他民族和語言的狀況下,社會多元化的程度將更加速進行。
臺灣年輕人對於注音符號的喜愛和看法,並不止於臺灣認同,同時也呈現了臺灣社會的多元特性,值得今後持續關注。
撰文:nippon.com編輯部 高橋郁文
標題圖片:拼有「注音符號」的書籍和報刊來學習「臺灣華語」(攝影:高橋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