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規劃建造臺灣自來水道及汙水道的日本人——濱野彌四郎

文化 臺灣香港

古川勝三 [作者簡介]

10年水道工程也為日後烏山頭水庫的興建奠下基礎

完成臺北的水道系統後,濱野陸續在1909年、1911年和1914年,於打狗(高雄)、嘉義和臺南開工進行水道工程。臺灣的都市供水及汙水系統,自1896年至1940年為止,進行了大大小小的水道建設,共計133處。這些工程完成後,足以提供臺灣人口156萬人份的自來水,終於克服地域流行病的肆虐。至此,曾被稱為「瘴癘之地」的臺灣也脫胎換骨,打下了現代化的厚實基礎。

這些水道建設之中,特別是臺南的供水系統,可以說是濱野彌太郎設計的集大成之作,促成了劃時代的公共設施。當時臺南的人口僅有3萬人,卻採用了足以供應10萬人飲用水的急速過濾法,建造擁有最新設備的大型淨水系統。水源來自曾文溪,自取水塔汲水後,在山上水源地進行――第1幫浦井→取水幫浦室→沈澱池→濾過器室→第2幫浦井→輸出幫浦室――水質處理程序,接著輸送至南側淨水場的水,被存放於淨水池中,待通過量水器室後,再輸送至臺南市內,以供民眾使用。

水源地當時使用的輸出幫浦室(提供:古川勝三)

水源地幫浦室的室內天花板(提供:古川勝三)

此工程進行超過10年之久,於1922年始告竣工。進行此工程時,往後建造烏山頭水庫的八田與一技師,任濱野的下屬,共同為此工程努力。二人為了進行水源調查,從臺南市和曾文溪附近開始,踏查臺南各地,決定將水源地設置於山上。此調查中,八田技師對曾文溪為始、橫跨臺南的各種地形專精熟悉,從濱野身上學到許多工程現場的知識,例如水路的導引方式、暗渠和明渠的設置等等水利工程的各式工法,而這些經驗與知識,在往後參與設計嘉南大圳工程時,發揮了莫大的功效。當時的經驗,最終幫助八田完成了「嘉南大圳」,成功將15萬公頃的貧脊之地,變成臺灣最大的穀倉地帶。

八田技師從濱野技師身上見識到作為計畫負責人該有的態度與風範,與此同時,也學習到技術上的技巧與工作信念,他也對濱野本人的個性深深傾倒。

八田與一之後曾說:「濱野技師寡言溫厚且謙虛,他曾談及恩師巴爾頓的功績,但不是愛自我吹噓之人。」

下一頁: 城市的醫生,臺灣水道之父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供水及汙水系統 台湾 日本統治時代

古川勝三FURUKAWA Kats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44年生於愛媛縣宇和島市,進入教育界擔任國中教師,1980年以日本文部省海外派遣教師的身分,在高雄市日僑學校任教3年。著有《臺灣之道:歷史與原住民族》、《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日本人不可不知的「臺灣歷史」》、《愛臺日人系列第二部:KANO棒球隊名教練近藤兵太郎傳》。為促進日臺友好,目前在日本全國巡迴演講,並執筆「愛臺日人系列作」的第三部-磯永吉的一生。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