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規劃建造臺灣自來水道及汙水道的日本人——濱野彌四郎

文化 臺灣香港

古川勝三 [作者簡介]

急需整備的水道工程建設

威廉•巴爾頓(提供:古川勝三)

地域流行疾病的防治是臺灣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臺灣總督府認為,克服此難題的關鍵在於,供水及汙水管線的鋪設,於是和當時的衛生局長後藤新平一同商量對策,後藤便求助於帝國大學工科大學教授衛生工程的講師――威廉•巴爾頓。

巴爾頓一向秉持著「都市計畫的基礎,在於供水及汙水管線的改良」的信念,他曾在東京等23個都市進行衛生狀況的調查,並規劃供水及汙水管線的建設方案,是個具有實際資歷的人物。而私底下則是個性嗜日本酒又喜愛和服的英國人,他與日本女性荒川滿津結婚後,非常疼愛女兒多滿,是個喜歡日本的工程技師。他和日本政府簽訂了7年的契約,之後又多延長2年,當時在日本已經是第9年,正打算和家人一起回英國的時候,剛好接到後藤的請託。

巴爾頓答應前往臺灣,條件是濱野必須一同前往。濱野在大學裡向巴爾頓學習衛生工程和照相技術,英語流利的濱野也擔任過口譯的工作。當年8月,濱野在妻子久米的陪同下,和巴爾頓前往臺灣,那年他27歲。9月3日,由臺灣總督府任命為民生部的技師,職等是高等官六等。

身著和服、呈正座姿態的巴爾頓(提供:古川勝三)

巴爾頓和濱野上任後,即刻前往臺北、大稻埕和艋舺等地,調查市街的衛生、水源供給與排放狀況,結束後感嘆地說:「這個城市的狀況實在很嚴重,若要建設,必須先從破壞開始。」同年9月底,二人提出《衛生工事調查報告書》。

除此之外,他們更耗費精力踏查臺灣各地,從北到南,甚至遠及澎湖。二人雖然苦於瘧疾、痢疾等疾病的侵擾,但還是構築了臺灣供水及排水管線規劃的基礎。1898年,他們正專心致力於基隆的水源探勘時,後藤新平則渡海來臺,擔任臺灣總督府的民政長官,成為他們足以信賴的強大後援。其後二人順利完成了基隆建設方案的規劃,但是巴爾頓回日本休假時,肝臟的惡性腫瘤發作,1899年8月5日,正值43歲的青壯之年,卻驟逝於帝國大學的附屬醫院。

基隆、臺北的自來水系統,甚至早於東京、名古屋

痛失恩師的濱野,深陷於巨大悲傷之中,但在如此悲痛之際,他決定留在臺灣,以實現和恩師共同規劃的設計方案。他首先著手進行的是,基隆的水道建設。基隆的水道管線以暖暖為水源地,取水後利用山的坡度,以節省能源的設計,順次導入沈澱池、濾過池、淨水池,工程於1902年完工。

從淨水池輸送出來的潔淨用水,藉由沿著鐵路鋪設的水管線路,輸送給基隆市民使用。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的基隆水道,在110年後的今日,仍然運轉如常,持續供應水源給廣大的民眾。2007年,淨水場被指定為文化景觀,當時建造的「八角井樓」和「幫浦間」也列為歷史建築。

1907年,濱野大約一整年都在歐美,視察水道工程,回國後便開始著手進行臺北的水道工程,1908年,修建整理取水口、幫浦室等各式設備;1909年,完成配水管線、淨水場及蓄水池的建設,而淨水場完工後,便能供應1日2萬噸的飲用水給12萬人使用。此水道設施成為臺灣第一個現代供水系統的先驅,特別是臺北這個鋼筋混凝土的供水及汙水系統,比東京和名古屋更早建設完成,由此點可以窺見,當時的日本人對臺灣的現代化,做出了多大的貢獻。將近70年間,這個水道系統持續供給臺北市民潔淨的生活用水,很可惜地在1977年功成身退。1993年,被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同時進行修復,重生為臺灣第一個自來水博物館,至今仍留存當時的建築樣貌。

下一頁: 10年水道工程也為日後烏山頭水庫的興建奠下基礎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供水及汙水系統 台湾 日本統治時代

古川勝三FURUKAWA Kats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44年生於愛媛縣宇和島市,進入教育界擔任國中教師,1980年以日本文部省海外派遣教師的身分,在高雄市日僑學校任教3年。著有《臺灣之道:歷史與原住民族》、《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日本人不可不知的「臺灣歷史」》、《愛臺日人系列第二部:KANO棒球隊名教練近藤兵太郎傳》。為促進日臺友好,目前在日本全國巡迴演講,並執筆「愛臺日人系列作」的第三部-磯永吉的一生。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