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規劃建造臺灣自來水道及汙水道的日本人——濱野彌四郎

文化 臺灣香港

古川勝三 [作者簡介]

與恩師巴爾頓同赴臺灣

1869年9月9日,濱野彌四郎出生於千葉縣的成田市。1890年從第一高等中學校預科畢業後,進入本科就讀;1896年7月,從帝國大學工科大學的土木工學科畢業。畢業典禮結束後的隔天,濱野的恩師威廉•巴爾頓(譯註:W. K. Burton,生於蘇格蘭愛丁堡,1856~1899)問他:

擔任神戸市技師長的濱野彌四郎(提供:古川勝三)

「濱野君,你願意和我一起到臺灣工作嗎?」

當時內務省(譯註:相當於臺灣的內政部)的後藤新平衛生局長,也向他請求:「我希望能在臺灣鋪設供水及汙水管線,以消除當地的流行性疾病。足以擔任這個重責大任的,只有濱野君你了!」

1895年,日本政府統治臺灣和澎湖,卻苦於當地流行性疾病的情況,多有所聞。自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到平定臺灣為止,大約有4800名的日本士兵因公殉職,其中戰死者有162名,其餘的4642名士兵皆命喪於當地的流行性疾病。當時在臺灣,人和家畜共同生活,沒有現代的衛生觀念,而乾淨的井水多由豪門、財主所獨佔,大多數的民眾只能從雨水或河川中獲得飲用水。理所當然地,街道的排水溝中滿溢著汙水,瘧疾、霍亂、鼠疫、阿米巴痢疾等流行性傳染病,肆虐於臺灣各地。

因此,臺灣人的平均壽命僅有30~40歲,當時在日本,臺灣被稱為「瘴癘之地」,連公務人員都很猶豫是否前往臺灣赴任的情況,屢見不鮮。事實上,第3任臺灣總督乃木希典當時因為擔心流行性疾病,正猶豫是否與家人一同前往臺灣時,他的母親告訴他:「若是長官不帶家人同行,怎麼做榜樣給下屬看?」其後與母親一同前往臺灣時,乃木總督的憂慮成真,抵達臺灣沒多久,他的母親便染上瘧疾,不久便撒手人寰。

下一頁: 急需整備的水道工程建設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供水及汙水系統 台湾 日本統治時代

古川勝三FURUKAWA Kats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44年生於愛媛縣宇和島市,進入教育界擔任國中教師,1980年以日本文部省海外派遣教師的身分,在高雄市日僑學校任教3年。著有《臺灣之道:歷史與原住民族》、《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日本人不可不知的「臺灣歷史」》、《愛臺日人系列第二部:KANO棒球隊名教練近藤兵太郎傳》。為促進日臺友好,目前在日本全國巡迴演講,並執筆「愛臺日人系列作」的第三部-磯永吉的一生。

系列報導